1. 灶繁体字怎么写
“灶”的繁体字是灶[zào]。主要意思有烧炼,灶神的意思。
一、灶:[zào]
“灶”具体有以下几个含义:
1. 烧炼或锻造的设备 。
如:灶地(设灶制盐的地方);灶税(古代制盐人家所交纳的税)
2. 灶神
如:灶王(也称“灶王爷”。灶神的俗称);灶公(灶神的俗称。相传灶神上天奏事直言不讳,因喻正直的人);灶马(木刻印刷在纸上的灶神像;灶神的坐骑)
二、关于灶的组词:
1. 灶火[zào huo]、灶君[zào jūn]、病灶[bìng zào]、灶膛[zào táng]、灶屋[zào wū]。
三、关于灶的成语:
1.另起炉灶[lìng qǐ lú zào]
另外重支炉灶。 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2.添兵减灶[tiān bīng jiǎn zào]
啬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 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3.清水冷灶[qīng shuǐ lěng zào]
形容生活清苦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人,这时候是个小家庭蒸蒸日上的建设时期,可是他们这里却是清水冷灶,没有增设,连必要的投资也都送进了书店。
4.沉灶产蛙[chén zào chǎn wā]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5.沈灶产鼃[shěn zào chǎn wā]
灶淹没于水中,日久致孳生青蛙。形容水患严重。
2. 祭灶诗全文和注解,谢谢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吕蒙正
全文如下:
祭灶诗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白话译文: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这是写腊月送灶。民间送灶都要供麦芽糖,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粘上,“上天言好事”,但是作者连麦芽糖都买不起,只有清茶一杯,青香一柱,就算是完成礼仪了。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既然没有麦芽糖,那么灶王爷就一定会说话了,那我求他说什么呢?就求他对玉皇大帝说,人间的文章是最不值钱的。
3. 灶王爷的来历100字怎么写
灶神原本是天宫里的御厨,有一年,王母娘娘大寿,灶神做了好多美食,众神仙吃的津津有味。
做最后一道甜点水晶菊花饼,他做的实在是太诱人了,竟忍不住自己全吃光了。
玉帝等了半天不见甜点,才知道灶神自己全吃光了,于是气呼呼的将把灶神贬下了凡间。可是新来的御厨,做的食物总不合玉帝胃口。
李天王献上一计:“您找个理由,让他一年回来一次不就行了。”
于是玉帝下旨:“念灶神往日功劳,封他为灶神,记录民间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庭向我汇报。”
从此,灶神变出无数个分身,端坐千家万户的灶房,兢兢业业地工作。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
北方多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则多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
家家户户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是级别最低的神仙,但他深入千家万户,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4. 今天是送灶爷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
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
“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
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
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
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
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
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
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
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
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
5. 庚子送灶即事的注释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2〕EE
〔1〕本篇录自周作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年二月,署名戛剑生。旧俗,以夏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称为“送灶”。
〔2〕黄羊《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康熙会稽志》:绍俗,“祭灶品用糖糕、时果或羊首,取黄羊祭灶之义。”
6. 鲁迅先生在哪本书中写过关于送灶的习俗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
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
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