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体书是怎样的字体
欧体书是被誉为“初唐四家”之一的大书法家欧 阳询所写的一种正楷书体。
其书法结字易方为瘦长, 用笔易妍媚为遒劲,寓险绝于平正之中;点画瘦硬劲 健,棱角分明,善于蓄势造险,出奇制胜,具有“二 王”法度,并吸收了北朝书法的精髓。《书断》称之为 “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清梁谳(ydn)《评书帖》说:“人不能到而我到 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险 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正。
安顿照应,不偏不支, 故其险也劲而稳。”意思是说欧书造型险劲却有稳定之 感,点画位置轻重缓急,准确无误,丝毫不能移动,极其严谨。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也载:“时人称赞欧体书为‘翰墨之冠'清劲秀健, 古今一人。”但也有反面批评语言,如“欧阳率更,结体太拘”。
姜夔《续书谱•真 书用笔》也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 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 不欲前多后少。 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
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踵钟 王,来者不能及也。”总之,欧体书法在瘦硬劲健的基础上,个别字迹还存在顺势成 形的隶味。
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等。
2. 欧体书法“老、福、比”怎么写
欧体:
欧阳询(557--641)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
史书记载询书法初学王字,而险峻过之。传说欧阳询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书风。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也称“率更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等称名于世。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赵体:
赵孟頫(元朝)
赵孟頫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其代表作品有: 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