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绝句这首诗怎么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2. 绝句的诗怎么写
我们把看到的5字一行或7字一行,共计四行的旧体诗,都称为“绝句”,其实只有完全符合格律要求的才称得上,大多是“古绝”或称“古风”,是沿用唐朝以前的写法,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大多押仄声韵。如果押平声韵,我们称其为“入律古风”我常用此体,自由得很。
如果你非要写一首完整的绝句,那么我不得不提到格律。先谈平仄,简单地说,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就算仄声。具体规则如下:
五言绝句——
第一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
第一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并非铁板一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其中数字是指每一行的第几个字。
再讲压韵。压韵是非要不可的,在偶句的末字。如果在首行的末字就押上,则更佳。简单地说,凡韵母相同的字都算压韵。
对于是否对仗,绝句里没有要求。
3. 绝句这首诗怎么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杜甫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4. 绝句怎么写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
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
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
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
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
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
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
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
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
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 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 □ 符瓦 (二)句式 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
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
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3/4句式。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 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子结构截然不同。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妨碍入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意思。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二四六数字分别是无、处、惊,为平、仄、平声;而一三五数的字分别为“于、声、听”,为平平仄声。
一般情况下,单数位的字是不论平仄声的,但应力争避免“三平脚”或“三仄脚”,也就是说,不要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诗的第五位的字,有时就需要讲究一下。
此外,犯“孤平”即同一句诗除韵脚外,只出现一个平声字,也是诗家之忌,但此内容较复杂,还有较深一层的“补救”方法,作诗者在初始可以抱着“不以词害意”的创作观点。 词里的平仄声,要求更为严格,相当多的长调都不能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写诗格式去做,必须对照词谱的固有格式去填写,所以说是“按谱填词”,这样说来,学写词的人,手上有一本“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有必要的。
如最简单的《十六字令》,它的定格是“一(韵)1┃--┃┃-(韵),--┃(句)+┃┃--(韵)”其中一是平声,┃是仄声,+是可平可仄的地方。由此看来,写词要比写诗难。
有的初学者以为只是符合词牌那规定的字数就可以算是该词了,不讲句式和平仄规律,随意填写却冠上词牌名,谁知是贻笑大方。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三)格律 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八句,平仄的“二四六分明”,简单说是“对粘”关系:“对”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平仄要相反,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位字为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就应为仄平仄。
“粘”是粘贴的意思,就是说下句与上句的平仄相同,如第二句为仄平仄,那么第三句也是仄平仄。再往下推,都是这样对粘下去,第四句和第三句对、第五句又和第四句粘……试看杜甫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5. 五言绝句诗怎么写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