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耳的笔顺笔画顺序图
耳的笔顺笔画顺序图如下:
耳的笔顺:横,竖,竖,横,横,横
耳[ ěr ]
基本解释
1、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 :耳背(bèi)。
2、像耳朵的东西 :木耳。
3、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 :耳房。
4、听说 :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想当然耳。
相关词汇:耳朵 耳目 木耳 右耳 悦耳 耳食 耳性 顺耳 耳穴 耳门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耳,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
白话版《说文解字》:耳,负责听音的器官。字形像耳廓形状。所有与耳相关的字,都采用“耳”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耳朵[ěr duo]
听觉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内耳除管听觉外,还管身体的平衡。
2、耳目[ěr mù]
耳朵和眼睛:掩人耳目(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
3、木耳[mù ěr]
也叫云耳、黑木耳。真菌的一种。略呈人耳形,褐色。湿润时半透明,干燥时革质。生于枯死的树干上,可供食用。
4、悦耳[yuè ěr]
好听:歌声婉转悦耳。
5、中耳[zhōng ěr]
外耳和内耳之间的部分,内有三块互相连接的听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2. 耳的笔顺笔画顺序图
耳的笔顺笔画顺序图如下:耳的笔顺:横,竖,竖,横,横,横耳[ ěr ] 基本解释1、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 :耳背(bèi)。
2、像耳朵的东西 :木耳。3、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 :耳房。
4、听说 :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想当然耳。
相关词汇:耳朵 耳目 木耳 右耳 悦耳 耳食 耳性 顺耳 耳穴 耳门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二、说文解字文言版《说文解字》:耳,主听也。象形。
凡耳之属皆从耳。白话版《说文解字》:耳,负责听音的器官。
字形像耳廓形状。所有与耳相关的字,都采用“耳”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1、耳朵[ěr duo] 听觉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内耳除管听觉外,还管身体的平衡。2、耳目[ěr mù] 耳朵和眼睛:掩人耳目(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
3、木耳[mù ěr] 也叫云耳、黑木耳。真菌的一种。
略呈人耳形,褐色。湿润时半透明,干燥时革质。
生于枯死的树干上,可供食用。4、悦耳[yuè ěr] 好听:歌声婉转悦耳。
5、中耳[zhōng ěr] 外耳和内耳之间的部分,内有三块互相连接的听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3. 木耳怎么分类,春耳、秋耳和伏耳是怎么区分的
主要品类
木耳
实体丛生,常覆瓦状叠生。耳状。叶状或近林状,边缘波状,薄,宽2-6cm,最大者可达12cm,厚2mm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基部固着于基质上。初期为柔软的胶质,粘而富弹性,以后稍带软骨质,干后强烈收缩,变为黑色硬而脆的角质至近革质。背面外面呈弧形,紫褐色至暗青灰色,疏生短绒毛。绒毛基部褐色,向
上渐尖,尖端无色,(115-135)μm*(5-6)μm。里面凹入,平滑或稍有脉状皱纹,黑褐色至褐色。菌肉由有锁状联合的菌丝组成,粗约2-3.5μm。子实层生于里面,由担子、担孢子及侧丝组成。担子长60-70μm,粗约6μm,横隔明显。孢子肾形,无色,(9-15)μm*(4-7)μm;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11-15)μm*(4-7)μm,无色,常生于子实层表面。
毛木耳
实体初期杯状,渐变为耳状至叶状,胶质、韧,干后软骨质,大部平滑,基部常有皱褶,直径10-15cm,干后强烈收缩。不孕面灰褐色至红褐色,有绒毛,(500-600)μm(4.5-6.5)μm,无色,仅基部带褐色。子实层面紫褐色至近黑色,平滑并稍有皱纹,成熟时上面有白色粉状物即孢子。孢子无色,肾形,(13-18)μm*(5-6)μm。
皱木耳
实体群生,胶质,干后软骨质。幼时杯状,后期盘状至叶状(2-7)cm *(1-4)cm,厚5-10mm,边缘平坦或波状。子实层面凹陷,厚85-100μm,有明显的皱褶并形成网格。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平滑,疏生无色绒毛;绒毛(35-185)μm*(4.5-9)μm。孢子圆柱形,稍弯曲,无色,光滑(10-13)μm*(5-5.5)μm。
燕耳
房县的黑木耳因其“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是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而且房县黑木耳被国家认定为地理保护产品。
4. 耳字的笔顺怎么写
笔顺:横、竖、竖、横、横、横
拼音:ěr
部首:耳
笔画:6
基本解释如下: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4.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详细解释如下: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7. 耳,主听也。——《说文》
8.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9.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10.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11. 坎为耳。——《易·说卦》
12.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13.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听觉,听力〖senseof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耳状的东西〖anear-like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sprout(ofgrainonthecereal)〗
14.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
听到,听说〖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附耳而语〖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组词:余耳、洗耳、心耳、畜耳、悦耳、云耳、属耳、植耳、中耳、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