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苗族的作文咋写
你是选修课需要文章还是什么需要呀?
我是做苗语的,写苗族比较好写的,苗学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了,内容很多
你可以写服饰,银饰,食物,婚嫁,丧葬礼仪
题目越小,需要的材料就越精细,所以不是专业人员的话不提倡写小题目文章
比如,你可以写苗族的服饰,把各个地方的苗族服饰特点摘抄一下,就有2000字左右了
需要的材料可以百度
我手上有一篇关于苗族教育的论文,写的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下一个小镇的教育问题,涉及许多苗族文化和苗族习俗和传统观念,你要的话可以联系我
2. 苗字在田字格里怎么写
写法如下:
苗(miáo),汉语汉字。是指初生的植物或没有秀穗的庄稼,也指某些初生的饲养的动物。
拼音:miáo
部首:艹
笔画数:8
五笔输入法:alf
汉字首尾分解:艹田
汉字部件分解:艹田
笔顺编号:12225121
笔画顺序:横竖竖竖折横竖横
基本解释
1、初生的植物或没有秀穗的庄稼:禾苗。麦苗。树苗。幼苗。苗子(亦喻继承某种事业的接班人)。苗而不秀(只长苗而不秀穗,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没有成就)。
2、形状像苗的:火苗儿。
3、某些初生的饲养的动物:鱼苗。
4、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疫苗。卡介苗。
5、子孙后代:苗裔。
6、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四川、湖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苗绣。值得说明的是,中国古代所说的“苗人”之类的词汇并非是特指今天的“苗族”,而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一个统称。苗族的历史悠久,南越原住居民与其有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7、姓氏,苗姓。
3. 简单苗语怎么说
“黑,黑色”之义,苗语为“dlob”, 越南语为“?en”⒇,古汉语有“黙”、“黛”、“黗”“黟”和“卢”、“黸”、“垆”、“罏”等字,实际上这里的苗、越、汉语的音义皆同,都有“黑色”之义。因汉字有表形表意统一又可据不同形态程度有不同字形的功能,但在此以“黛”和“卢”为基础来造字是没有变的。就音而言,古汉语的“黛”、“黙”、“黗”等和“卢”、“黸”、“罏” 等字当是苗语dlob和越语?en复辅音(声母)“dl”和“?”的分化。由于汉族同胞一般对苗、越语这类复辅音(声母)如“dl”和“?”的音位选择总是不稳定,要么偏向“d”,要么偏向“l”,更多是偏向甚至选择了“l” (此可通过做由汉民族同胞随苗族人读若复辅音(声母)“dl”的实验证明,关于复辅音(声母)分化的问题前面已有举例证明。如苗族的“dl”一般被汉民族同胞读成“d”和“l”,多数则读成“l”,汉族同胞读若越语的“?”也是如此)。当二者被选中其中之一,则自然产生“黙”、“黛”、“黗”和“卢”、“黸”、“垆”两种类型的意义相关相近甚至相同的符号,而这些文字符号则是此相关意义的分别字串。故古汉语以“黛”和“卢”两种类型为代表的字串和苗、越语的“dlob”和“?en”当是双声同源字,而且后者(苗、越语)显得更为古老或保留着比汉语这两种类型字串先前更为原始的状态。
“黑,黑色”之义,苗语为“dlob”, 越南语为“?en”⒇,古汉语有“黙”、“黛”、“黗”“黟”和“卢”、“黸”、“垆”、“罏”等字,实际上这里的苗、越、汉语的音义皆同,都有“黑色”之义。因汉字有表形表意统一又可据不同形态程度有不同字形的功能,但在此以“黛”和“卢”为基础来造字是没有变的。就音而言,古汉语的“黛”、“黙”、“黗”等和“卢”、“黸”、“罏” 等字当是苗语dlob和越语?en复辅音(声母)“dl”和“?”的分化。由于汉族同胞一般对苗、越语这类复辅音(声母)如“dl”和“?”的音位选择总是不稳定,要么偏向“d”,要么偏向“l”,更多是偏向甚至选择了“l” (此可通过做由汉民族同胞随苗族人读若复辅音(声母)“dl”的实验证明,关于复辅音(声母)分化的问题前面已有举例证明。如苗族的“dl”一般被汉民族同胞读成“d”和“l”,多数则读成“l”,汉族同胞读若越语的“?”也是如此)。当二者被选中其中之一,则自然产生“黙”、“黛”、“黗”和“卢”、“黸”、“垆”两种类型的意义相关相近甚至相同的符号,而这些文字符号则是此相关意义的分别字串。故古汉语以“黛”和“卢”两种类型为代表的字串和苗、越语的“dlob”和“?en”当是双声同源字,而且后者(苗、越语)显得更为古老或保留着比汉语这两种类型字串先前更为原始的状态。
4. 苗族的介绍两百字以内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的银装。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黑苗人则擅长养蛊施毒,族中有蛊婆。
5. 写苗族的两千八百字左右的作文
1、苗族的节日
苗族旦龚测夹爻蝗诧伟超连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2、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3、婚丧习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4、服饰特色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