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板的繁体字怎么写的
板字的繁体与简体写法相同,繁简对照图片如下:
板的拼音:
bǎn
板 bǎn, 形声。板的中文繁体字形式为“板”。字从木,从反,反亦声。“反”意为“镜像对称的事物或动作”。“木”指薄木版。“木”与“反”联合起来表示“旅舍或工地宿舍的隔版”。
板的笔顺:
延伸:古代旅舍或工地宿舍建筑简陋,不用土墙隔离房间,而改用薄木版,这样省材省工,费用低廉,但隔音效果差,只能将就使用。睡铺的安排是:薄木版的两侧各安排一个床位,两个枕头都位于薄木版一侧。这样就形成了“镜像对称”,这种形成“镜像对称”的木版就叫“板”。
2. “老板”的“板”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老板”的“板[bǎn]”字的繁体字:板一、基本字义1、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
~子。木~。
~上钉钉。2、诏书:诏~。
3、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鼓~。
一字一~。荒腔走~。
4、不灵活,少变化:死~。呆~。
5硬得像板子似的:~结。二、详细解释1、(形声。
从木,反声。《说文》作“版”。
本义: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2、同“版”。
木板 (1)板,木片也。——《玉篇》(2)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诗·秦风 ·小戎》(3)五板而堵。——《公羊传·定公十二年》。
注:“八尺曰板。”(4)一丈为板。
——《诗·鸿雁》传(5)今一日而三斩板。——《礼记·檀弓》。
3、又如:板舆(由人扛抬的板车。古代老人的一种代步工具);板梯(木板制的梯子);板箱(大车的木板车厢)4、泛指板状的扁平之物5、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6、如:石板;钢板;纸板7、笏,手板。古代官吏上朝时所执的记事板 [tablet](1)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
——王僧孺《与何炯书》8、又如:板笏;板书(在笏板上书写奏章)9、板筑用的夹板 [slab](1)[筑城]平板桢。——《左传·宣公十一年》10、又如:板筑(筑墙,用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用杵捣实);板堞(板筑的女墙)11、印板,印书用的板片。
现用“版” [printing plate]12、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13、拍板,中国民族乐器中用来打拍子的板片。
也指音乐中的节拍。如:快板,慢板14、门窗的遮板,如店铺的门板。
常作“板儿” [shutter](1)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16、中国民族音乐或戏曲中的强的拍子 [an accented beat]。
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17、姓。
3. 老板的板繁体字
“老板”的“板[bǎn]”字的繁体字:板
一、基本字义
1、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子。木~。~上钉钉。
2、诏书:诏~。
3、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鼓~。一字一~。荒腔走~。
4、不灵活,少变化:死~。呆~。
5硬得像板子似的:~结。
二、详细解释
1、(形声。从木,反声。《说文》作“版”。本义: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
2、同“版”。木板
(1)板,木片也。——《玉篇》
(2)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秦风 ·小戎》
(3)五板而堵。——《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八尺曰板。”
(4)一丈为板。——《诗·鸿雁》传
(5)今一日而三斩板。——《礼记·檀弓》。
3、又如:板舆(由人扛抬的板车。古代老人的一种代步工具);板梯(木板制的梯子);板箱(大车的木板车厢)
4、泛指板状的扁平之物
5、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6、如:石板;钢板;纸板
7、笏,手板。古代官吏上朝时所执的记事板 [tablet]
(1)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王僧孺《与何炯书》
8、又如:板笏;板书(在笏板上书写奏章)
9、板筑用的夹板 [slab]
(1)[筑城]平板桢。——《左传·宣公十一年》
10、又如:板筑(筑墙,用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用杵捣实);板堞(板筑的女墙)
11、印板,印书用的板片。现用“版” [printing plate]
12、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13、拍板,中国民族乐器中用来打拍子的板片。也指音乐中的节拍。如:快板,慢板
14、门窗的遮板,如店铺的门板。常作“板儿” [shutter]
(1)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6、中国民族音乐或戏曲中的强的拍子 [an accented beat]。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17、姓
4. 钢的繁体字怎么写
钢的繁体字写成“钢”。
一、什么是繁体字?
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字(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近代成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在太平天国,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因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置。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后被废除。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二、简化汉字的方法。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更换偏旁,二是删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简化类推,六是草书楷化。《简化字总表》的最终版本是1986年修订版,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第一表收不可用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350个,第二表收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类推简化字 1,753个,《附录》收习惯被看作简化字的规范汉字39个,其《说明》里有提到表外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