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菩萨蛮 如何写
菩萨蛮·大柏地
**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释义一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艳。
释义二
天上挂着一条七色的彩虹,
像是有人拿着彩色的丝绸在翩翩起舞。
阵雨之后又升起了西斜的太阳,
苍翠的群山时隐时现。
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
子弹射穿了前面村子的墙壁。
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
把这里的景色打扮得更加美丽。
2. 辛弃疾 菩萨蛮的写法
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关于本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瀣时产生的种种复杂 情感。前两句以虚笔写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砟国的无限思念。
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 ”二句突出了了青山之遮与江水之流的对立和冲突,它写出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这一深遂的哲理而千古名句有鼓舞人心的作用。梁启超评曰:“《菩萨蛮》如此大声镗 ,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引)。
全词从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扬、抑的格局,大开大阖,起伏顿挫,间法亦妙极。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 。
’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 )、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 ),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壁,当在此时。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 :“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
此一记载对体会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 ,“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 ,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 。
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佑太后 。
“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
《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
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
《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 ,太后得脱幸虔。”
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 ,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
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佑太后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
尤要者,应知隆佑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当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 ,隆佑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
有人请立皇太子,隆佑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
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 。”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 :“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佑:“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佑,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诚南宋政权出存亡危急之秋。
故当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佑被追至此,“因此感兴 ”,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佑。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
由此想来,便觉隆佑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
3. 《菩萨蛮》的内容..写法
菩萨蛮①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4. 学校要写词,词牌名是菩萨蛮或相见欢,请问大家怎么写啊
很简单。
第一步,找到词谱
菩萨蛮
词牌格律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相见欢
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中仄中平平仄 仄平平(韵)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中仄(韵),中平仄(韵),仄平平(韵)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中仄中平平仄 仄平平(韵)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然后根据下面网页来寻找合适韵脚。很容易就OK了,当然刚开始写会比较困难。不过交作业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