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文本赏析怎么写
朋友,看来你也是和我一样学习中文的了,我们先来了解下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点,以防偏题。
简单的说,就是把别人的作品做一个赏析。 文学文本 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
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对文本加以改变,丰富的过程。 文学文本特点 文学文本除了有一般文本的共同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系统。
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这里的“个体”主要指具体的个人如作家,而“群体”则主要针对某些文本的集体作者而言,如远古口头文学、史诗的作者往往是一个群体,当代城乡民谣也总是出自群体之口。
2、文学文本要通过传达人生体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它通过语言而呈现体验,但这种呈现的目的是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或者说有足够的信息能让读者体验到一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如果其意义不完整,则不能称做文学文本。 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如果它仅仅停留于作者头脑里,而无法由任何一位读者读到并感受到,则只是一种不确定心理过程,不足以成为文学文本。总之,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文学文本赏析抓这几个方面:一、对作品意境的领悟;二、对作品形象的把握;三、对作品主题的挖掘;四、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及其关系的认识;五、对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产的区别;六、对于作品风格和流派的辨识。 等等……说多了,还容易混淆,就按上面几个点来写,应该能给你带来帮助的! 合作愉快哦!作业一次过关!加油!!!。
2. 文学怎么欣赏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论写作三要素—— 我们该怎样来观看(欣赏)别人的文学作品?是以一种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态度,还是以一种满腹狐疑、浅尝辄止、心神不宁的情绪? “美”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向来有着不同的标准,而社会的一贯的责任也仅仅是划分美丑,而不是区别它们的程度。
文学作品也是这样,我们常常可以区分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什么又是不好的文学作品,然而一说到它们的好坏程度则就因人而异了。一般而言,某个群体来衡量它们好坏程度的标准都是以这个群体中的某些佼佼者的审美观来作为评判标准的。
然而,真正的“美”是运动的、上升的、充满了变化的。是的,如果“美”有了一个标准,那么它就一定不能称之为“美”了。
人类有着一个这样的劣性,那就是——思想一旦成形,便对任何他所不熟悉的事物充满敌意,接受的过程不仅漫长而且也是起伏不定。这就回到了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来观看别人的文学作品?这首先是个态度或者说情绪问题,其次才是个水平问题。
如果拥有了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该怎样来观看别人的文学作品呢?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包含了三个要素——文笔、创意和结构。 文笔是读者最先感受到的。
文笔包含了三个要素——节奏、重复补充以及矛盾整合。文笔中的节奏分小节奏和大节奏。
如果仅仅是文字的变化即为小节奏,而如果加上了文笔中重复补充和矛盾整合的变化则称为是大节奏。重复补充是对所叙述事物的进一步的描述,而矛盾整合是从所叙述事物相反的角度的更进一步的描述。
创意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创意包含了两个要素——情节创意和主旨创意。
情节创意是一些相互独立完整又彼此关联的小情节组成,它们为主旨创意服务。情节创意的两个要素是——独立完整以及相互关联。
主旨创意是作品的核心,分成三个高度(或说具有三个性质)——故事性、主题性、思想性。故事性强调故事完整有趣,处于最低的位置;主题性是指这个完整有趣的故事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处于中间位置;思想性则具有普遍性、指导性、总结性,位置最高。
主旨创意的三个性质可同时兼具,也可只具其一。 结构是读者最不易感受到的东西。
好的作品常常使我们在不知不觉就能看完,而且还常常是过目不忘,回味无穷,而不好的作品看起来则显得有些度日如年。这就是结构在作怪!结构就是整部作品的节奏,包含了三个要素——文笔的大节奏、情节创意的节奏、主旨创意的性质。
它既是上述两项的一种有趣组合,又完全独立于上述两项,它是作者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叙事的能力,一种对写作、生活的认识,一种反思,也是一种深沉的、强大的、无私的、含蓄的力量。 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节奏,这么看来,写作的确有些像作曲,而欣赏作品也应该和聆听音乐一样。
欣赏文学作品和欣赏任何一件事物一样,如果不了解制作过程,也就无法更好的欣赏它们了。 如前所述,“美”是运动的、上升的、变化的,它从来也就没有一个标准,而人类恰恰因此而要苦苦追求。
因而,上述的这些所谓的“文学要素”,其实也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浅薄看法,而非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美的文学”的标准。 小说物的欣赏(1) 文学作品大致分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
这里要说的是小说的阅读。 小说有三要素,深动的物形象,完整的故事节,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这三要素中,生动的物形象就是不能少的。因为小说是以塑造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物进行多种描写来达到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谓真实是不能超过现实去创作,比如要塑造一个物,而这只是一般老百姓而且没有文化,可你在进行语言描写时他却说出了很震惊的话那就失真。有些事你在描写时不能超过时代的局限,假如你现在写汽车能够在天飞,除非是科幻小说,不然也是失真,因为现在还没有那种科技平。
更没有必要将作品中物同作者强牵在一起,尤其是一些题材丰富且多产的作家,你能说里面的物都是作者吗,他或她一能担当那么多角吗?除非演员。所以读小说的朋友不要问作者写的是真的吗?那真的又是谁呢?我觉得这样问很好笑,我们读小说就是看他揭露的社会现象存在不,物描写形象不,生动不。
《红楼梦》,《西游记》。《三演义》的功之一就在于他们对物的描写。
《红楼梦》里那么多,他们的外貌,心理,语言,动作,没有一个雷同,那连二N奶,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哪一个不是形象逼真。《西游记 》虽然许多幻想的分,但是每个物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浒传》单那一百零八位英雄豪杰就个个跃然纸,我们做栩栩如生,当读者读着这些物的时候就有如见其,如闻其声的感觉,好像这些物就在我们的面前。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的描写,将这些物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历经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长河,但古时候物的言谈举止就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再现出来了。
小说物的欣赏(2) 一节谈到要放弃追求文学作品的真实,并非这小说就是空来风,那些事件就是作者的捏造或凭空去想出一件事来。 无论什么小说,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先有事实再有小说,《西游记》虽有很多幻想份,但唐僧到西天取经是真事儿。
3. 怎么欣赏文学
要欣赏文学,首先要定义文学。按通常的说法,文学是人学,是对社会现实形象的反映。这样说也没多大错,只是过于强调内容而忽视了形式,而且内容也限定在“社会现实”里面,使人不由往“文学为政治服务”那儿去想。
按我个人的理解,文学的定义只有一句话,就是:文学是一种美的文字表达。这样定义,无疑把语言、把形式看得更为重要。是的,我正是这么看。拿来一件作品,你首先看什么?恐怕先是看语言,语言美,你就会接着读下去,不然你就不愿再翻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一个“美”字在起作用。美的东西人们会欣赏,不美的东西只能倒人胃口。
我以美为标准,有人便要说了,有的作品文笔并不好,但它反映社会现实,写得很深刻,它不是文学是什么?有的人则会这样说,有的应用文也写得很美,难道那也算文学吗?对此两问,我的回答是:文笔不好,连话也说不明白,叫人难以卒读,人们既难理解作者的意思,读来也毫无美感可言,它不易传播,即使传播了,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把它归入文学的行列,岂不是在羞辱文学?至于我不把文学和应用文区别,那是因为,好的应用文本来就是文学作品!翻开古文观止,你数数有多少应用文,想想古人动笔的初衷,又有几人是把他的写作当文学来玩?司马迁的<<;史记>>;,是在记史,因为写得美,有些篇目我们就当文学去欣赏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写的,目的是不是也是应用?但我们也当文学作品去读了。所以,把文学和应用文截然分开,这是有失公允的。
那么有人又要说了,如果你的文章没有内容,文笔再好也算不上文学。对此,我想说的是:除了一些文人墨客的游戏文字,哪篇东西没有内容?批判现实是内容,吟风咏月同样也是内容!只要写出来了,有人喜欢读了,而且读后感到美了,它就是文学,而不是别的什么。
你提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个:就算都是文学,那么也有高下之分,这个高下恐怕就得拿内容,也就是思想性作标准吧。这话我同意一半,没有好的内容,再好的文字我也不会欣赏,但内容好不等于思想性一定强。比如好的游记,它没有多少议论,没有多少引申,但它通过优美的文字把景写出来了,它让你读后如亲临其境,并为此想象,为此陶醉,你能说它不是篇好的文学作品吗?再说就像美国大选,两党的候选人谁也不可能得全票一样,文章内容的高下可能也没有个一致的标准,他可能喜欢直面现实的,她可能喜欢远离尘世的,就是同一个人,也许一个阶段喜欢鲁迅的,一个阶段喜欢周作人的。你说不是吗?
当然,就我来说,我更喜欢的还是批判现实的,但我绝不拿我的喜好要求别人。他欣赏梦境,只要他觉得美,那么就让他陶醉去吧,我们千万不要打搅了他对那种美的咀嚼。
以上所说,纯属个人观点,也纯属个人欣赏文学的道道。我不奢求所有人赞同,只是也别不信我确实是这样做的。哈哈,你说呢?
4. 文学理论: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论写作三要素—— 我们该怎样来观看(欣赏)别人的文学作品?是以一种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态度,还是以一种满腹狐疑、浅尝辄止、心神不宁的情绪? “美”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向来有着不同的标准,而社会的一贯的责任也仅仅是划分美丑,而不是区别它们的程度。
文学作品也是这样,我们常常可以区分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什么又是不好的文学作品,然而一说到它们的好坏程度则就因人而异了。一般而言,某个群体来衡量它们好坏程度的标准都是以这个群体中的某些佼佼者的审美观来作为评判标准的。
然而,真正的“美”是运动的、上升的、充满了变化的。是的,如果“美”有了一个标准,那么它就一定不能称之为“美”了。
人类有着一个这样的劣性,那就是——思想一旦成形,便对任何他所不熟悉的事物充满敌意,接受的过程不仅漫长而且也是起伏不定。这就回到了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来观看别人的文学作品?这首先是个态度或者说情绪问题,其次才是个水平问题。
如果拥有了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该怎样来观看别人的文学作品呢?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包含了三个要素——文笔、创意和结构。 文笔是读者最先感受到的。
文笔包含了三个要素——节奏、重复补充以及矛盾整合。文笔中的节奏分小节奏和大节奏。
如果仅仅是文字的变化即为小节奏,而如果加上了文笔中重复补充和矛盾整合的变化则称为是大节奏。重复补充是对所叙述事物的进一步的描述,而矛盾整合是从所叙述事物相反的角度的更进一步的描述。
创意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创意包含了两个要素——情节创意和主旨创意。
情节创意是一些相互独立完整又彼此关联的小情节组成,它们为主旨创意服务。情节创意的两个要素是——独立完整以及相互关联。
主旨创意是作品的核心,分成三个高度(或说具有三个性质)——故事性、主题性、思想性。故事性强调故事完整有趣,处于最低的位置;主题性是指这个完整有趣的故事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处于中间位置;思想性则具有普遍性、指导性、总结性,位置最高。
主旨创意的三个性质可同时兼具,也可只具其一。 结构是读者最不易感受到的东西。
好的作品常常使我们在不知不觉就能看完,而且还常常是过目不忘,回味无穷,而不好的作品看起来则显得有些度日如年。这就是结构在作怪!结构就是整部作品的节奏,包含了三个要素——文笔的大节奏、情节创意的节奏、主旨创意的性质。
它既是上述两项的一种有趣组合,又完全独立于上述两项,它是作者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叙事的能力,一种对写作、生活的认识,一种反思,也是一种深沉的、强大的、无私的、含蓄的力量。 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节奏,这么看来,写作的确有些像作曲,而欣赏作品也应该和聆听音乐一样。
欣赏文学作品和欣赏任何一件事物一样,如果不了解制作过程,也就无法更好的欣赏它们了。 如前所述,“美”是运动的、上升的、变化的,它从来也就没有一个标准,而人类恰恰因此而要苦苦追求。
因而,上述的这些所谓的“文学要素”,其实也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浅薄看法,而非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美的文学”的标准。 小说物的欣赏(1) 文学作品大致分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
这里要说的是小说的阅读。 小说有三要素,深动的物形象,完整的故事节,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这三要素中,生动的物形象就是不能少的。因为小说是以塑造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物进行多种描写来达到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谓真实是不能超过现实去创作,比如要塑造一个物,而这只是一般老百姓而且没有文化,可你在进行语言描写时他却说出了很震惊的话那就失真。有些事你在描写时不能超过时代的局限,假如你现在写汽车能够在天飞,除非是科幻小说,不然也是失真,因为现在还没有那种科技平。
更没有必要将作品中物同作者强牵在一起,尤其是一些题材丰富且多产的作家,你能说里面的物都是作者吗,他或她一能担当那么多角吗?除非演员。所以读小说的朋友不要问作者写的是真的吗?那真的又是谁呢?我觉得这样问很好笑,我们读小说就是看他揭露的社会现象存在不,物描写形象不,生动不。
《红楼梦》,《西游记》。《三演义》的功之一就在于他们对物的描写。
《红楼梦》里那么多,他们的外貌,心理,语言,动作,没有一个雷同,那连二N奶,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哪一个不是形象逼真。《西游记 》虽然许多幻想的分,但是每个物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浒传》单那一百零八位英雄豪杰就个个跃然纸,我们做栩栩如生,当读者读着这些物的时候就有如见其,如闻其声的感觉,好像这些物就在我们的面前。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的描写,将这些物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历经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长河,但古时候物的言谈举止就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再现出来了。
小说物的欣赏(2) 一节谈到要放弃追求文学作品的真实,并非这小说就是空来风,那些事件就是作者的捏造或凭空去想出一件事来。 无论什么小说,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先有事实再有小说,《西游记》虽有很多幻想份,但唐僧到西天取经是真事儿。
5. 文学欣赏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今译]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写作背景】《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
6. 文章赏析怎么写
我个人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修辞之美
1.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十五的xx特点。(表现人物的xx心理),说明xx道理。
2.拟人:把xx事物拟人化,增添了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事物的xx特点。
3.排比:增强文章其实,增加感染力、说服力,表达xx强烈的情感.
4.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表达更鲜明。
二.分析加点词语
1.动词的连续:运用动作描写、形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xx心理,刻画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反映了任务的xx精神品质,表现出xx的赵高技能。
2.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的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