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均的繁体字怎么写
繁体字还是“均”,繁简通用。
读音:jūn
释义:
1. 平,匀,引申为调和。
2. 皆,都,老少~安。
3.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4.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
5. 古代乐器。
6. 古同“钧”,造瓦器的轮。
笔顺:
横、竖、提、撇、横折钩、点、提、
组词:
人均,势均力敌,平均,利益均沾
造句:
1. 一山不容二虎,是将强者平均分配到各个山头的自然法则。
2. 人生试题一共四道题目,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能及格,切莫花太多时间精力在任何一题上。
3. 这两个拳击手,来回打好几个回合,龙争虎斗,势均力敌。
4. 这两个人势均力敌,龙争虎斗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5. 修道者收这等亡灵亦是一时之权宜,其实是一种利益均沾的关系
6. 如今,鼓浪屿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音乐之岛”。
7. 由于调整了种植结构,今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超过了去年。
2. 衡繁体字怎么写
衡繁体字写法:蘅
读音:【héng】
释义:
1、秤杆,泛指秤:衡器;衡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
2、称量:衡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
3、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zhidao:权衡;衡情度理;
4、平,对等:平衡;均衡;
5、指北斗星:衡汉(北斗星和银河);
6、古同“横”,纵横。
例句:
1、秋而载尝,夏而福衡。——《诗·鲁颂》。
2、衡不同于轻重。——《韩非子·扬权》
3、求思望襄澨,叹息对衡渚。——刘义恭《艳歌行》
4、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孟子·惠王上》
5、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汉·贾谊《论积贮疏》
3. 历史的繁体字怎么写
历史的繁体字(史是简繁同体,史的繁体字就是史):
一、历史的释义: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地球的~。人类的~。
2、过去的事实:这件事早已成为~。
3、过去事实的记载。
二、引证:
1、**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2、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扩展资料
历史的近义词:汗青、史书、史籍
一、汗青 [ hàn qīng ]
解释: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时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样,所以古人称竹简为汗青。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二、史书 [ shǐ shū ]
解释:记载历史的书籍。
三、史籍 [ shǐ jí ]
解释:历史书籍。
引证: 瞿秋白 《跋》:“几世纪几千年的史籍,正象心血如潮,一刹那间已现重重的噩梦。”
4. 繁体字的众字怎么写
zhònɡ
众 繁体:众(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我试了很多次,大概是由于我的电脑没安装繁体,所以显示出来的是简体.你到我下面的那个网站去看吧,资料都是在那里查的)
部首:人 部首笔划:2 全字笔划:6 五笔:wwwu 区位号码:5458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众”,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multitude;everyone]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修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
众(众)zhòng
⒈多,许多:~多。~人。~星捧月。
⒉许多人:群~。~怒难犯。~望所归。~志成城。
5. 十字繁体字怎么写
十字没有繁体字。
一、繁体字的定义。
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近代成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在太平天国,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因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置。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后被废除。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中国**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二、繁体字的简化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更换偏旁,二是删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简化类推,六是草书楷化。《简化字总表》的最终版本是1986年修订版,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第一表收不可用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350个,第二表收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类推简化字1,753个,《附录》收习惯被看作简化字的规范汉字39个,其《说明》里有提到表外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
1986年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叠”、“覆”、“像”不再作“迭”、“复”、“象”的繁体字处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瞭”字读“liǎo”(瞭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一部分简化字,有特殊情形,《简化字总表》加了适当的注解。例如“干”是“乾”(gān)的简化字,但是“乾坤”的“乾”(qián)并不简化;又如长吁短叹的吁仍旧读xū;这种多音字的情形,在汉字里本来常有,如果不注出来,就容易引起误会。又如以余代馀,以复代覆,虽然群众已经习惯了,而在某些情况下却不适宜,需要区别。又如么和幺有什么不同("么"原本是“幺”的俗体,后成为“麽”的简化字),简体"马"字究竟几笔,等等。
《简化字总表》的简化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对俗体笔画的“省简”,比如“观”、“备”、“关”、“质”、“总”、“驴”、“铁”、“钟”、“继”、“觉”、“鸡”、“鸾”、“铸”、“鸥”、“顾”、“坝”、“钻”等简化字是从“覌”、“俻”、“関”、“貭”、“縂”、“馿”、“鉄”、“鈡”、“継”、“覚”、“鳮”、“鵉”、“鋳”、“鴎”、“頋”、“垻”、“钻”等俗字演变而来。
第二种是“省变”,大多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还有见、页、贝、车、东、马、鱼、呙、当、韦、书、长、门、鸟、乌、专、尽、为、寿、会等字及其类推简化字。“糸”字是个部首,作左偏旁时港台通行字体改为“幺”下加三点变作“糹”,大陆简体为“纟”。糸部汉字的本意均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例如“丝”、“线”、“经”、“绑”、“纹”、“纷”、“绞”、“系”、“紧”、“絮”、“累”、“繁”、“紊”、“紫”等等。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纟”旁这种形式,所以现在带“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纟”来表示了。注: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辩”、“罚”、“辫”、“丝”、“衔”等字亦简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简化)。
第三种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比如“稻榖”的「榖」和「山谷」的「谷」,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谷”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