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的刘备
蜀国在三国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 而是刘备。
由于三国一书的作者从内心深处的抑曹仰刘观点,自然就把曹操描写成奸雄。 但三国读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刘备才是真正的奸雄。
曹操本来也够奸雄的资格了, 但有刘备在, 他实在不应该 '荣膺' 奸雄这一称号. 看看刘备的一生: 吞刘璋, 迫刘表, 坑吕布, 骗曹操, 懵袁绍, 伐孙权, 摔阿斗, 嘱孔明, 迎张松, 欺袁术. 无不体现其奸雄的性格. 刘备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 都不忘说一句, “我乃汉室宗亲”. 要知道, 在那时侯, 人们的头脑中正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 外姓都可以纷纷割地称王, 拥兵自重. “汉室宗亲” 当然应该得到承认和更多人的支持了. 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善于自我包装. 还别说, 这种包装有时还真管用, 当初刘备在第一次见到张飞的时候, 只这一句就把张飞给镇得服服帖帖, 张飞一说, 关羽也老老实实跟着干起了革命事业. 后来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和进一步升为蜀汉皇帝时, 这一条果然派上了大用场. 三让徐州. 徐州的陶谦本想巴结一下曹操, 让手下保护路过的曹操的家属, 护送一程, 谁知手下不配合, 半路上杀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 你想曹操能就此罢休? 发誓杀尽徐州所有的百姓. 这时候接手徐州, 曹操岂不迁怒于他? 那不是代人当靶子? 以刘备当时的千把人手, 他绝对不想也不敢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作对. 再说了, 徐州乃四面受敌之地, 对于急于找块根据地壮大力量的刘备来说, 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 于是就发生了陶公祖三让徐州的故事. 刘备受到吕布的攻击, 投靠曹操. 刘备胸怀大志, 又怕曹操看出来, 就每天在后园浇水种菜, 以为韬晦之计. 可曹操还是看出了他的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 有一次同刘备煮酒论英雄, 曹操竟说出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曹耳” 的话来. 以曹操的英雄, 尚不敢居刘备之先, 野心一下被识破, 刘备竟吓得筷子都脱手掉到了地上, 就在这时, 外面正好响了个炸雷, 好一个刘备, 从容地拾起掉在地上的筷子, 并说: “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 曹操听了, 一笑了之, 竟再不疑刘备. 诗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 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发生了这件事后, 刘备就整天寻机脱身. 曹操擒了吕布, 是用是杀, 还在犹豫. 这时候最着急的是刘备, 刘备深知, 以曹操驾驭手下的本领, 完全可以控制住吕布, 如果二人联手, 他的野心也许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了.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吕布被绑缚在地, 趁曹操出去的一会功夫, 吕布向当时曹操的座上客刘备求情, 刘备点头答应. 一会儿, 曹操回来, 问刘备吕布怎么处理, 是用还是杀? 刘备说: “公不见丁建阳, 董卓之事乎?” 这二人都是吕布先认作干爹而后又亲手杀之, 曹操当然知道. 那吕布听了刘备的回答, 气得破口大骂: “是儿最无信者”. 而曹操上了一当, 还以为刘备是为他好呢. 刘备和曹操打仗, 赵云在长坂坡于百万军中舍命救得阿斗, 血染征袍, 精疲力尽的赵云将正在怀中熟睡的阿斗双手递给刘备, 刘备接过阿斗, 却一下摔在了地上, 并说: “为汝这孺子, 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一见, 忙跪在了地上, 哭着说: “云虽肝脑涂地, 不能报也”. 刘备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抚慰赵云呢? 实在是没有办法, 当时的刘备不像曹操, 他没权没势也没钱, 除了摔阿斗, 还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对赵云进行感激和奖励. 其实, 刘备这一着的用意, 就是后来的普通百姓也都瞧出来了, 不是有句歇后语叫做 ”刘备摔孩子 ------买人心” 的吗? 刘备被曹操击溃后, 要到荆州依附刘表, 刘表不顾手下将领的极力反对, 接纳了刘备.刘备初到刘表处时, 还规规矩矩, 小心翼翼, 刘表也一度认为刘备是个至诚君子. 后来有一次刘表请刘备喝酒, 刘备喝得差不多的时候, 失口说出了刘表的碌碌无能, 言外之意, 他要是有刘表的荆州九郡之地, 将会大展雄才. 根本就没把刘表放在眼里. 刘表听了, 不仅非常不满, 而且也开始提防刘备了. 最后只得把刘备派到外地去驻守 正当刘备栖身袁绍处时, 关羽却在袁绍的对头曹操处大开杀戒, 杀的不是别人, 正是袁绍以为资本的爱将颜良和文丑. 颜良在战场上被杀, 败军回报说是被一个赤面长须大汉杀的, 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是刘备的拜把兄弟关羽杀的, 袁绍急唤刀斧手推出玄德斩之, 刘备忙说:”天下同貌者不少, 你怎么知道赤面长须的人就是关某呢?”. 袁绍一听, 马上放了刘备, 还责备沮授说: “误听汝言, 险杀好人”. 于是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进攻曹操, 文丑又被关羽斩了, 这一次, 已经弄清了, 杀人者就是关羽. 袁绍又令把刘备推出斩之, 刘备不慌不忙, 又说: “曹操素忌备, 今知备在明公处, 恐备助公, 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 知公必怒, 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 袁绍一听, 有理. 反而责怪部下几乎使他受害贤之名. 刘备又说要写封信给云长让他来投袁绍, 袁绍听了, 心里很高兴, 说: “吾得云长, 胜颜良文丑十倍也”. 其实刘备此时最想做的就是自己如何从袁绍处脱身, 怎会还把关羽往这里拉呢. 可怜的袁绍. 脱身的技巧. 刘备脱身的技巧就是能看准要害, 一说就准. 。
2.历史上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国演义是小说 里边的内容可信性太低
正史对他们两个人的记载和每一个统冶者一样
他们都是成功的统冶者 都是《君王论》的拥护者
但我 爱曹操 恶刘备
爱曹操(因为他的霸气才气和多重性格 被人骂为奸 主要就是因为他携天子令猪猴
但汉室末年 几年一个皇帝 大汉气数已尽 他不携也会有别人携(比如吕布父子)
恶刘备 卧龙 凤雏得一而得天下(都让刘备得了) 一吕二赵三典 四关五马六张(他占了四个) 汉中又是个兵家宝地易守难功(也让刘备占了) 刘占了这么多天时地利人和 还没打过曹操就会哭就会扔孩子作秀
要不是他是刘皇叔 中国自古还有皇室血统思想 刘备夫妇不跪曹操坟前才怪呢
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怎样写观后感
刘备是坚韧不拔的人。失败次数最多,被人从河北赶到江苏,又跑到湖北,最后才在四川安顿下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
刘备是个很知人善用的人,而且礼贤下士。为诸葛亮可以三顾茅庐,关羽张飞世之良将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不管他多落魄都跟随他。
刘备还是个善于反思的人。他总是失败,但是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前和中原诸侯硬碰硬,一败涂地。后来看到曹操成功的经验,也发现曹操的隐患。跟曹操走截然相反的路子,笼络了反对曹操的人和力量,最终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是这样写刘备的族谱世系的:中山靖王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建—刘哀—刘宪—刘舒—刘谊—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再来看看汉献帝的世系:长沙定王刘发—刘买—刘外—刘回—刘钦—刘秀—刘庄—刘炟—刘开—刘淑—刘苌—汉灵帝刘宏—汉献帝。
中山靖王刘胜和长沙定王刘发同是汉景帝之子,是同辈。由上可以看出汉献帝反而比小说中的刘备高出五辈,刘备绝不可能是汉献帝的皇叔。
其实,《三国演义》里刘备的族谱世系表完全是作者罗贯中杜撰的,其目的大概是抬高刘备的地位,为其小说情节服务。历史学家也不知道刘备具体的族谱世系,《三国志》也只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可避免的会有种种虚构,其中虚虚实实,真伪难辨,去伪存真势在必行。
参考资料
4.评价刘备 100字左右
对于刘备,我是这样看其一生的。前半辈子,撕下他“仁义”的面具可以清楚的看清楚“枭雄”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后半生,雄心已失,壮志不再,老骥伏枥也只想着偏安四川了。综观一生,政治军事上的才能是很不突出的,惟有用人的长处,“甚得众心”,才成为了一国之主,得天下三分之一,不过蜀国历史实际上是由诸葛亮写出来的。备用人学得其祖刘季八成,不过运气忒背,与曹操、孙权同分一组,实乃死亡之组,抽了个下下签。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大人物小时候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备小时候家门口有一桑树,备高兴时就会说“他日吾为天子,当以此为盖”。如果您也想表现出一点与众不同的大志,大可效仿刘备,指着什么东西他日怎么怎么di,当以此为马桶,万一您要是真的名留了史册,就会留下“是儿少有异志……什么什么马桶云云”。反正刘备就是少有大志的人。
5.我看刘备(150字怎么写)
刘备(161—223),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弘之子。早年丧父,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十五岁时从师于当世大儒同郡卢植,并结识了公孙瓒。汉灵帝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刘备因镇压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以鞭督邮故弃官亡命。其后曾任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之职。后为贼所破,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敌冀州牧袁绍,累次有功而试守平原县令,后领平原相,期间曾派三千兵解孔融被黄巾围困之危。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6.三国中刘备的作文
无论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陈寿的《三国志》,刘备都被描写成是一个宽厚仁慈的长者形象,但刘备真是一个宽厚仁慈的长者吗?
我们最熟悉的故事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它反映了刘备的思贤若渴。但刘备真的是一个思贤若渴的人吗?《三国演义》刘备去找诸葛亮的原因是徐庶去了曹营,刘备军事集团少了一个高参,凭刘备的才能不足以与沙场老将曹操抗衡,如果你是刘备你会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忙找军师?至于三顾茅庐刘备能抛下架子也纯属无奈,不抛下架子诸葛亮就不会出山,他刘备总不会坐等曹操消灭他吧。
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倾全国之兵,亲率70万大军攻打东吴报仇,尽管士兵被陆逊烧得精光,但刘备此举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被评论为当了皇帝后仍不忘当年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是一个无论如何身居高位都能让感情高于权利的人。然而刘备是一个重情谊的人吗?《三国演义》中有“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赵子龙原是公孙瓒的部将,刘备投于公孙瓒旗下的时候和刘备私交甚笃,丝毫不亚于关张。而这个重感情的人就为了让赵云死心塌地的帮他打仗,只不过利用一下他的长胳膊,把刘禅轻轻放在地下,让阿斗哭几声,等赵云心软时再把他抱起来,说什么把刘禅重重掷地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小说还把刘备描述成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的统治者。典型的就是刘表死后,刘琦和刘琮把荆州献给了曹操,开城投降。刘备只好如丧家之犬灰溜溜的朝拥有很多战略物资的江陵逃,随军同行的有10万荆州百姓。小说为了烘托刘备的爱民如子只好让诸葛亮做恶人了,诸葛亮让刘备放弃百姓,免得军队的行军速度被百姓拖累。刘备不忍。当时刘备的败军日行不过十几里,而曹操亲率数千轻骑兵以日行百余里的速度追赶,显然诸葛亮的决定是对的。是不是刘备不带百姓走“残暴”的曹操就要大屠杀呢?笔者认为不然,曹操每打下一座城池,都要出榜安民,且阿瞒的《日内瓦公约》学的也不错,只要打这座城池死的人一般不是太多,曹操是不会屠城的。刘备这么做为了什么?用句时髦的话叫在BBS中积攒人气,以便日后三分天下和孙权、曹操PK,由此看来刘备的思想还是蛮前卫的。他以接近蜗牛爬的速度行军,曹操追上他易如反掌,曹操追上后定然会杀刘备的士兵,而曹操的骑兵不知道谁是刘备的士兵,谁是老百姓,只能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到头来倒霉的还是老百姓。看来刘备如果可以穿梭时空,他李宗吾直接就哪凉快哪呆着去吧!《厚黑学》我刘备比你好个千倍万倍,还是趁早回家卖红薯吧!
我们中国人讲究气节,虽然败类不少,但总算还有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成语来警示后人。刘备就是一个没骨气的代表之一。我们中国人真是奇怪!如果没骨气的那人日后有了出息,这就叫“大丈夫能屈能伸”、“志存高远”、“东山再起”,古代的刘邦、刘备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如果没骨气的人日后没落了,后人就会骂“贱骨头”之类刻薄的话语,汪精卫、周佛海就是这样的典型(我不是为汉奸申辩,我一直认为抗战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是觉得我们中国人太没自尊了,怪不得柏杨先生写文章骂中国人)。刘备从一开始投奔公孙瓒,18路诸侯围攻董卓,一直到他白帝托孤,笔者就没敢去统计这期间,他究竟投奔过多少诸侯,这还包括他最痛恨的“奸贼”曹操。
都说曹操和司马懿多疑,我看刘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白帝托孤,他把刘禅和诸葛亮都叫到身旁,对刘禅说什么侍丞相如侍父,对诸葛亮说什么这小子没多大出息,你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自立为王。刘备说这话什么意思?恩威兼施啊!布什的祖宗恐怕和刘备是一家,布什对朝鲜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何其相似,近乎于全等。侍丞相如侍父,这就是“胡萝卜”(不过就算诸葛亮吃了这“胡萝卜”,他为蜀国呕心沥血,这是他应该得的,但奸诈的刘备小气到一毛不拔的程度,实在是应该彪炳史册,永载千秋),“侍”什么意思?侍奉。刘禅现在就是你干儿子了,你就是他干爹,你废了他就是老子夺儿子的权,这会受到蜀国各大报纸舆论谴责和民众的口水谴责。你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自立为王。这就是“大棒”,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刘备说这话什么意思还不明白吗?也就是要他当着刘禅和众臣的面立个誓言,这样即使日后你诸葛亮想过一过皇帝瘾,也会有所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