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楷书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技巧
颜体“州”字中竖与柳体“十”字的起笔相同,但收笔却不一样,柳体“十”是悬针竖,而颜体“州”字中竖的收笔是回锋呈“垂露”状(形如下落的露珠),所以叫做垂露竖(见图一)。它的写法的前面步骤与悬针竖相同,但收笔方法不同(见图二):①提笔圆转;②回锋收笔。 “垂露”竖画无论起笔是方、是圆,收笔方法相同。必须特别提醒的是:垂露竖画的收笔在圆转时有个方向问题。许多书中仅指出“提笔自右往左回到笔画中再收笔”,其实还应该有另一种收笔方法,即“提笔自左往右回到笔画中收笔”(见图二)。可不要小看竖画的收笔方向,这里可涉及到竖画的态势及笔意的连贯问题。譬如柳体“百”字(见图二)的两个竖画,其收笔的方向就各不相同,左竖收笔是从左往右,而右竖收笔是从右往左。为什么必须这样收笔呢?反过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按照笔顺“百”字左竖结束就应该收笔向右上写横折竖画,因此必然是从左往右收笔。如果只知道竖画的收笔一律从右往左收笔,那么态势必然出现别扭。因为第一竖画的左边不再存在呼应问题,所以那种写法就不合情理。而右边的竖画收笔就不同了,竖结束以后紧接着要写中间的两短横,从右往左收笔合乎情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竖画的收笔方向必须与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关联。如果竖画的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竖画的左边,那么竖画的收笔应该由右往左收;如果竖画的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竖画的右边,那么竖画的收笔应该由左往右收,只有这样,笔画与笔画之间才能呼应贯通。。呵呵
记得采纳啊
2.楷书悬针竖和垂露竖写法技巧
颜体“州”字中竖与柳体“十”字的起笔相同,但收笔却不一样,柳体“十”是悬针竖,而颜体“州”字中竖的收笔是回锋呈“垂露”状(形如下落的露珠),所以叫做垂露竖(见图一)。它的写法的前面步骤与悬针竖相同,但收笔方法不同(见图二):①提笔圆转;②回锋收笔。
“垂露”竖画无论起笔是方、是圆,收笔方法相同。必须特别提醒的是:垂露竖画的收笔在圆转时有个方向问题。许多书中仅指出“提笔自右往左回到笔画中再收笔”,其实还应该有另一种收笔方法,即“提笔自左往右回到笔画中收笔”(见图二)。可不要小看竖画的收笔方向,这里可涉及到竖画的态势及笔意的连贯问题。譬如柳体“百”字(见图二)的两个竖画,其收笔的方向就各不相同,左竖收笔是从左往右,而右竖收笔是从右往左。为什么必须这样收笔呢?反过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按照笔顺“百”字左竖结束就应该收笔向右上写横折竖画,因此必然是从左往右收笔。如果只知道竖画的收笔一律从右往左收笔,那么态势必然出现别扭。因为第一竖画的左边不再存在呼应问题,所以那种写法就不合情理。而右边的竖画收笔就不同了,竖结束以后紧接着要写中间的两短横,从右往左收笔合乎情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竖画的收笔方向必须与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关联。如果竖画的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竖画的左边,那么竖画的收笔应该由右往左收;如果竖画的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竖画的右边,那么竖画的收笔应该由左往右收,只有这样,笔画与笔画之间才能呼应贯气。
3.请问书法中旋针竖和垂露竖分别用在什么样的字上
悬针竖用于字形简单明朗而又对称的字,其他的字用垂露竖。
在书法中,字的最后一笔长竖,是这个字的主要笔画的话,一般来说多用悬针竖。假如另有与它平行的撇、竖,则用垂露竖。如:十、中等,可用悬针竖,而川、介、渊等,则用垂露竖。
字的右半部分的长竖,宜用悬针竖,如:都、却、听等;左边的长竖宜用垂露竖,如:随、收、社等。
笔画过少的部位宜用垂露竖,如,右边只有一竖的“引”、下面只有一竖的“个”。虽是一个字的主要笔画,但并不是最后一笔的长竖,只能用垂露竖。如:不、下、木。
在不能确定用哪一种时,选择用垂露竖,轻易不要用悬针竖。因为悬针竖可以写成垂露竖,如:年、卯。而将不该用悬针竖的地方写成悬针则会很刺眼。
扩展资料:
练习书法的主要方式
1、立书
写三寸以上的大字,应站起来悬臂书写,才能使得上力,便于照顾全貌。站时要两脚踏实,右脚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倾,左手扶案按纸,或向后展。
前人主张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动肩,用肩带动上肢,通过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笔尖,即所谓“力发乎腰,其根在脚”。这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2、跪书
写二尺以上大字,可以跪地或伏地书写,这样易于总领字的结构。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弯曲支持身体,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体过于屈曲,不易得力,有条件最好备一矮案书写。
无论坐书、立书,写时眼与纸之间均保持适当距离,应随书写字的大小而变。书写小字宜近,大字宜远。通常写中楷、大楷,宜在一市尺左右,写小字应稍小于这个距离。写一尺以上大字,应有二尺以上距离,否则难于照顾笔画与整体结构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
4.怎么写好“竖”这个笔画
分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区别在于是否收笔。另外收笔也需要注意方向。
写毛笔字时,如果感到轻飘无力,那是腕力功夫不够。写毛笔字,是通过手腕的力量,逆、提、按、抄拉达到笔尖,才写出来。写好竖划,首先要在起笔处逆锋入笔,按下去转笔,形成一个多角形“疙哒”,然后中锋向下直拉,作到不偏不倚,直到笔划终了,形成垂露竖,或悬针竖即告结束。
看看书圣王羲之对练习的总结“一遍正其手脚,二遍学其形势,三遍领会其本,四遍加其遒润袭,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涩。如笔下未滑不可便休,三行二行习之未休,取滑健为能,勿计其遍数也。”此言概括了练习过程步骤的重点,非常精辟,不妨细加体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笔、纸知、墨的选择不能太随意,否则也会事倍功半。纸要粗糙半生熟的最佳,太生了难以控制,太熟了笔不易沉着不吃墨。笔的选择也很重要,如练习颜体,由于颜字道线条粗细变化较大,笔锋不宜太长,在提按幅度变化很大的情况下要能保持毛笔的自身弹性,就要选择羊毫。
5.颜体的横竖撇捺怎么写
赵体字的笔画结构: 1、藏露结全。
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
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
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2、笔道停匀。
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
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赵体的捺画。
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4、点画呼应。
赵体楷书借鉴了行书的写法,有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有的甚至干脆就用行书的写法,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赵体字赵字的结构特点: 1、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不象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赵体撇画。
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
2、端庄流动,赵体字横直相安,重心平稳,结体严谨端庄,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因而以显得流美动人。 赵体赵孟頫所创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 特点 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
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
1、藏露结全。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
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
强求圆润。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2、笔道停匀。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
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
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
赵体的捺画。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4、点画呼应。赵体楷书借鉴了行书的写法,有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
有的甚至干脆就用行书的写法,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赵体楷书用笔沉稳,章法分明,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平中寓险,点画之间呼应十分紧密。
赵体楷书既保留了唐楷的法度,又不拘泥于唐楷的一招一式,在楷书中经常有一些生动俊俏的行书笔法与结构,笔划形态生动自然,赵体楷书被誉之为活的楷书;而赵体行书温润闲雅,轻盈流动;笔法精致秀美充满了书卷气与富贵气。其“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已成为千古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