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洲的植被有什么特征
欧洲地处中高纬,面积较小,平原广阔,气候温和湿润,由于受第四纪大陆冰川,及古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植物区系和植被特征方面具有不同于世界各洲的突出特点。
植被的分布规律 地带性明显是欧洲植被在地区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在东欧平原,地带性表现尤为突出。欧洲西部和中部地区,为大陆西岸的湿润带谱:自北而南依次分布着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硬叶常绿林。
东欧平原自北而南可以分为苔原、亚寒带针对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植被,已表现为亚欧大陆内部干旱带谱。欧洲植被也表现出一定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从里海沿岸的荒漠和半荒漠植被向西部大西洋沿岸逐渐过渡为草原和森林植被。
在阿尔卑斯山脉等高大山地也表现出垂直带性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下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800~1800米为森林带,其下部是以山毛榉和冷杉为主的混交林带,上部是由云杉、冷杉、雪杉等组成的针叶林;1800~2300米为高山草甸,再上则为裸露的基岩和终年覆雪的山峰。
2.调查我国某地植被情况 写调查报告 怎么写啊
安徽省砂生植被与盐生植被调查报告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盐碱土和砂土上的自然植被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而探讨盐碱地、砂地的改良和利用。
1978-1979两年中,先后到了宿县、阜阳、六安等地区的萧县、扬山、毫县、六安四个县,选择了砂、碱较重的8个公社12个大队进行调查,在各县农林局、农科所、农技站的协助下,共作了样方75个。一、砂生植被砂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的萧县、扬山等县境内黄河故道、大砂河、小砂河等河床两侧的砂荒上。
六安的澳河西侧的砂荒上也有少量分布。多呈带状。
砂荒面积不大,并逐年减小,大部分已开辟为果园。砂生植被的生境特点,主要表现在土壤和气候两个方面。
土壤因砂粒的松紧度不同,分为泡砂土(紧砂质)和飞砂土(松砂质)两种类型。一般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持水力差,有机质贫乏。
砂层厚度一般在0.3-1米,深的可形成砂丘,多为半流动或固定砂丘。由于植被复盖稀疏,仅20-30%,大部分为裸露砂土,吸热和散热均较迅速,故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尤其在中午烈日下,地表温度非常高,夜间温度又迅速下降,中午和傍晚温差可达20℃左右。
砂生植被的组成种类比较贫乏,以草本植物为主,少数为灌木,稀疏散生,常不形成明显的群落。植物种类多为西北区系的旱生类型,它们的地上部分矮小而地下部分发达,使植物能固着在砂土上,并能增加水分的吸收和减少水分的蒸腾。
有些植物的叶或全株被茸毛,如砂兰刺头(Echinopsgmelimii),土名砂刺刺芽,它的上部叶密被腺毛,下部叶密被绵毛。又如砂蓬(Agriophllumarenavium),土名砂打旺,幼时全株密生分枝毛,后期毛部分脱落。
这些特性都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果。种类组成以菊科植物为主,如砂蓬、软毛虫实(Corispermum Puberulum)。
此外,有菊科、豆科、大戟科的一些植物,如砂兰刺头、胡枝子(LesPedezasp.)、鸡眼草(Kuninl erowiaStriata)、大戟(EuphorbiaSp.)等;还有个别蔽类植物,如节节草(Egwsetumramosissimum)。以上各种植物除砂兰刺头、砂蓬、软毛虫实分布在砂丘上,鸡眼草常分布在近河边砂荒外,其他植物多分布在果树行间或宅旁路边。
砂生植被仅有砂兰刺头、软毛虫实群落。本群落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的杨山、萧县的砂丘上,土壤PH值7.0,群落复盖度25~35%。
建群种砂兰刺头,株高20厘米左右,共建群种软毛虫实,株高30厘米左右,伴生植物有砂蓬、马唐(DigitariaSp.),白茅(ImporataCylindriea)等植物。砂兰刺头和软毛虫实均为一年生草本,根扎得深,生活力强。
软毛虫实在砂丘上部、中部和下部均有分布,而砂兰刺头主要分布在砂丘中下部,说明软毛虫实较砂兰刺头耐早性更强,而砂兰刺头自然更新良好,当7月份砂兰刺头果熟期已见其幼苗生长。该群落可供放牧。
二、盐生植被盐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宿县地区低洼的盐碱土上,尤以萧县、扬山面积较大,在阜阳地区盐生植被仅有零星分布。盐碱土的可溶性盐类含量较高(0.2-1%),地下水位也较高(2-3米),PH值7.5~9.5,甚至更高,呈石灰反应。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750~900毫米,其中50%左右集中于7~8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
相对湿度多在70%以下,年平均蒸发盆达1796毫米,相当于年降水量的两倍左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该地区气候的重要特征。极大的蒸发量引起土壤中盐分上升,严重时土面形成一层白霜或结成一层黑皮,以至寸草不生。
盐生植被的种类组成,以黎科、柽柳科、禾木科、寥科、夹竹桃科的植物种类为主,且多为西北区系成分的中湿生类型。如柽柳(TamarixChinensis)、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灰绿藜(Chenopodiumglaueunl)、隐花草(Crypsisaeuleata)、西伯利亚蓼(PolygonumSibiricum)等。
这些植物都是由于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传播来的西北千草原的植物成分,它们的生长和分布受土壤含盐量高低的影响比较明显,形成一定的生态系列,当土壤所含盐份很高时生长翅碱蓬、枉柳、西伯利亚寥,盐分较高时生长隐花草,盐分较低时生长灰绿藜。灰绿藜对盐碱的适应范围较广,也是盐碱上的农田杂草。
盐生植被主要有以下三个群落:(一)柽柳群落本群落在淮北盐碱地,原分布甚广,在土壤PH值7.5~8.5范围内生长发育良好,甚至在PH值达9.5时也能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治碱改土造良田,自然生长的根柳已罕见,多数为人工栽植,成丛生长,复盖度小,少数由柽柳种子飘落后自生的群落复盖度大,可达70%左右。
二年生柽柳株高1.8米左右。建群种柽柳,土名观行柳,有泌盐碱的特性,故具有强大的耐盐碱能力。
伴生一草本植物有白茅、芦苇(PhragmitasCommunis)、画眉草(EragrostisPilosa)、狗尾草(SetariaYiridis)、马唐、地锦(Eupliorbiah”mifusa)、苦卖菜(Ixerisdentieulata)等。柽柳可栽植改良盐碱土,老枝可供编制筐篮,嫩枝及叶供药用。
柽柳枝条纤细下垂,一般夏季开花后,秋季又能开花,甚至一年一可开花三次(柽柳因此又名“三春柳”),花期红绿相映,惹人。
3.由于撰写论文需要,请教网友灌木的植被特征,具体就是灌木丛的高度
灌木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如玫瑰、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
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
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应该以树木生的结构、树枝的生长特点来判断。
不过有些苗木也不是死的。像桂花,大的,主干很明显的可以说是乔木,但有些小桂花,可用来做绿篱,这应该算是灌木。
一般三米以上可称为乔木,但实际中没有明显界限。乔木类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灌木类树体矮小(通常在6米以下),主干低矮。
4.植物学日志怎么写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一定地区的人群与植物界的全面关系,包括所有在经济、文化上有重要作用的植物。
在研究这些“民族植物”的同时,研究社会的结构、行为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 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各自利用植物的丰富经验,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其中一部分经过历代专家学者的研究、鉴别、整理、记录,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文字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也日益现代化。
它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愈来愈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对天然产物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民间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是寻找新药物、新型食品、新的工业原料的巨大宝库。因此研究民间有关植物的全面知识体系,有助于区域性的经济开发。
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是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以及人类活动与植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民族植物学的出现与演化 在远古时代,当人们依赖于采集野生植物为食的时候,就同植物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对所谓“原始民族”和土著民族利用的植物、动物及其产品的粗略研究。1895年美国学者哈什伯杰(J.W.Haoshbdeger)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植物学”的说法,即Etbno-botany,指出民族植物学是研究土著民族利用的植物,通过研究他们用作食物、衣着、住房材料的植物,阐述土著民族文化的地位,揭示植物的分布和传播的历史状况,确定古代贸易的路线,并可能为现代制造业提供某些原型知识。
37卷2期以后,对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土著民族植物产品、栽培植物考源、考古现场植物遗骸鉴定、土著民族对植物的命名等,并进一步研究植物环境对人类活动、习惯、意识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1941年美国植物学家琼斯(H.J.Jones)对民族植物学重新作了定义。他认为民族植物学仅仅着眼于研究土著民族利用过的植物是不够的,应该是研究早期人类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早期人类对周围环境植物的影响,人们如何使自己适应于周围的环境,人们利用哪些植物,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思想行为等如何被植物界所影响的。
1954年美国学者康克林(Conklin)报道了菲律宾哈鲁喏(Hanunoo)族地区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结果。康克林研究了这一土著民族利用的各种植物,包括与农业、采集、狩猎、祭祀、节日、民间故事等有关的植物;他还研究了哈鲁喏人使用与现代分类系统相对应的“属”和“神”的分类概念。
哈鲁喏人把当地的植物分为1600个种,而现代分类学只能将这植物分为1200个种,表明民间分类系统是深入而细致的。伯林(Berlin)等地描述了居住在中美洲墨西哥恰怕斯(Chiapas)高地上讲玛雅语的泽尔塔尔(Tzeltal)印第安人的民间植物分类、当地利用的植物产品以及植物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等。
以后,美国民族植物学家福特(R.I.Ford)进一步发展了早期学者对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着重强调“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这一核心,并设计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纲目,即民族植物学的理论研究,土著民族的认识论和民族植物学,民间资源利用的原则,民族植物学与村社社会,史前经济和古民族植物学。根据福特的观点,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对植物的意识和利用,以及人类活动和行为对植物环境的影响。
对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关系到一定地区(民族、部族、人文地理组合)与植物界的全面关系,包括所有在经济、文化上有重要作用的植物,如食用、编织、盖房、草药、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乡规、民间禁忌等所涉及的一切植物。在研究这些“民族植物”的同时,研究社会的结构、行为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涉及到植物学、人类学、生态学、语言学、农学、园艺学、药物学、植物化学等学科的内容,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运用各自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方法,进行定点调查和整理研究,共同总结民族植物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领域。 民族植物学从十九世纪末被提出到本世纪以来几十年间的发展演化,已经日趋成熟。
从早期研究对土著民族利用植物进行的调查、鉴定、编目,逐渐发展到人类对这一过程的意识、利用和这一过程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由于自然界的植物及其群落对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而植物种群和群落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对人类活动和意识不断施加影响,加以限制。这样,一个日趋完整的“民族植物学”概念——以人类与植物界之间直接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为核心的概念,已经形成。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西方国家在早期殖民过程中,为了大规模移民所面临的对新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满足殖民政府开发新大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大规模发展中的工业生产提供广泛、充足的植物原料,民族植物学研究便成为当时社会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受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