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落款应该怎么写
双款一般多是将书法作品赠人时用的,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一般就只落单款。
至于你所说的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的,上款可以写:临王羲之兰亭序集;下款:丁酉年几月几日某某某于什么地方就行了。上款已经说了是临,所以下款就不要再用书或者写字!如果创作作品的话,那么上款仅是录谁谁谁的内容的,那么下款就可以用谁谁谁书!
2.集兰亭序上对联落款咋写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式和单款式两种。
1、上下款式: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上款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XXX什么词句”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如“丙子XX书于上海”。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如“XX女士惠存“等字样。
2、单款式: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3.如何写好兰亭序
古人说,要写好书法,择毫落墨之际,要做到“全身力到”。意思是说,用毛笔写字,全身的力气要通过“掌竖、腕平、肘自起”的正确的执笔法、运笔法达于毫端见之于纸上,练纸上的字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感觉。但是什么是“力透纸背”?什么是“入木三分”?我想对一个初学写兰亭序的朋友来说是无法感知的。一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字一个字很慢很慢的书写,并且要全神贯注的去机械的临摹。在老师手把手的辅导下您也许很快学会了字的笔画的来龙去脉和巧妙的藏锋露锋,如牵丝引带,左顾右盼等玄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画肖像式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进步还是很快的,他使朋友迅速的掌握了用笔的技巧,练习者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对老师和经典的字帖也多了几分敬意。
一些朋友每日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样,苦苦的追寻者古人的笔迹,“慢、慢、慢”稍不留意这个字的笔画又错了。虽然如此但乐此不疲,当“全身力到”慢、慢、慢成为习性以后,也有一些久练的朋友问我,古人是这样学书法的吗?兰亭序是慢慢的写出来的吗?我答说不是的,因为古人还说:“欲书先散怀抱”。意思是说,要写好字,情志上要放松,不能紧张。苏东坡补充说,写字要无意于佳乃佳。随心所欲的写好兰亭序,那么我们必需“欲书先散怀抱”,笔画才能干净利落、斩钉截铁。这需要兰亭序外求功夫。
魏、晋、南北朝时简单的法帖、字型各异,笔画斩钉截铁、有方有圆,好像兰亭序尸解后的骨骼。他正是学兰亭序笔法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先练点比较容易上手的碑版,再去写兰亭序。那么我们书写的节奏会有起伏,入木三分的力度也会出来。所谓“全身力到”慢、慢、慢与“欲书先散怀抱”斩钉截铁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您会感受到,二者都经的住实践的检验,二者都是至理名言。
4.朱春华写王羲之兰亭序真实体会(春华原创如何写好兰亭序)
春华写全篇兰亭序现场视频,欢迎观看,呵呵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锲”,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引子) 在这里且不论法帖的真假,王羲之的行书是一个系列,有丧乱帖、二谢帖、行囊帖、得示帖等等,而兰亭序比较平和,很内秀。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是,学习兰亭序一定要有良好的正楷基础,还要有一定的魏碑功底,因为王羲之的年代和魏很近,他所钟的书体也脱不了丰富的魏书的影响。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春华写王体行书视频 写兰亭序要气定神闲,下笔不能太快,不然容易轻浮,用笔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掌握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兰亭没有丧乱和得示的剑拔弩张,却在平中求险,在秀媚中求坚韧,只有不断临习和读帖,结合历代对王体继承较好的书家的作品的品读临习,比如唐太宗、宋高宗、米芾、王铎等,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帖,还可以结合圣教序,更深入了解王书的结构和运笔特点。王羲之当时用的据说是鼠须笔,但不管怎样,还是比较硬,但在我看来,只要相对硬就行,我其实用的笔也很软,但是长期练习以后,自己可以对笔的适应和驾驭能力提高。
春华节录王羲之姨母帖总之,有了魏晋人真书基础的人再来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的《伯远帖》、怀仁集的《圣教序》等范本是相宜的。但是必须把真书基础打好,否则就易直滑,靡弱无力,陷深了将成为终身之累。
历代临习兰亭序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能临好的能有几人?还是这句话,涵养、学识,多读,多动脑,在心手相应中,才能取得十足的进步! 春华节录王羲之的兰亭序 春华写瘦劲、疏朗的王珣伯远帖 春华写王羲之孔侍中帖 这是周杰伦唱的兰亭序: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这首词写得蛮有意境,而周杰伦在唱这首歌的时候也“恶补”了一下兰亭序的故事,但是毕竟对传统的了解不深,很难有更深的意境了,我细细一听,里面多的是“流”,缺少的是超凡的意境了,还有那个拓,他唱成了“tuo”,其实对书法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字是念“ta”,唉,看来是周杰伦需要兰亭序哦。
在当今社会,知道周杰伦的多,而知道王羲之兰亭序的是少之又少。但并不能说,传统的精髓文化比现代的娱乐文化欠缺什么,这没有可比性,而是了解的人相对较少,需要推广。
5.请写一首兰亭序格式的词
掩木门 月冷回旧地
凝眸处 寒烟衰草凄
一口烟霞烈火 饮不尽
灼热满喉哪段回忆
暮云低 朔风卷酒旗
交错的 今时或往昔
琴音声声若泣 晚风急
残月看尽多少别离
望雪落千里 将青衫隐去
隔天涯 不盼有相见期
酌酒独饮 再剑舞风起
空阶雨 多少成追忆
乱云飞 青锋三尺义
杜鹃醉 傲骨隐青衣
不过一眼望去 相思意
眉间心上无力回避
谁低语 千里故人稀
谁挑眉 未悔平生意
桃花笑尽春风 再难觅
何处相守何来相聚
望雪落千里 将青衫隐去
隔天涯 不盼有相见期
再把酒凭祭 一醉问天地
黄泉远 孤魂又何依
望雪落千里 将青衫隐去
隔天涯 不盼有相见期
策马故里 何处是往昔
杯空停 落梅如雪砌
枉梦痕依稀 任尘世来去
知几许 多情自伤己
三两声 零乱不成曲
拾寒阶 苔滑任尘积
不如不如归去 子规啼
参商永离何时归期
6.给《兰亭序》加以幕写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ì)”,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人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编辑本段 原文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编辑本段 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
7.兰亭序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8.兰亭序居然是冯程素写的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
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
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
'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
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
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
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
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
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
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
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