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编录怎样写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路线地质调查,给个东西仅供参考1.2 岩石观察描述1.2.1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 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4) 蚀变、矿化 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1.2.3 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 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1.3.1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 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 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 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 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1.3.2 断裂构造(1)构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
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 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1.3.3 节理的观察(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1.3.4 劈理的观察(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1.4 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1.4.1 矿石命名原则(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
(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
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
(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1.4.2 矿化命名原则(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
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3)。
2.我做好的淘宝描述模板为什么在淘宝里看到有断层呢
浏览器问题?
有一种可能
比如你写的代码是这样的:
<div>XXXX</div><div>XXXX</div>
但是调用模板后是这样的:
<div>XXXX</div>
<div>XXXX</div>
有时候也会引起你说的显现,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不特指<div>;标签
3.断层面直立的断层在地形地质图上怎么描绘
断层线延伸的总体方向反映了断层走向。
断 层线具体弯曲的程度和形态决定于断层产状 决定于断层产状、层线具体弯曲的程度和形态决定于断层产状、地 状况、比例尺的大小。 形起伏状况 图的比例尺的大小 形起伏状况、图的比例尺的大小。
当断层面倾角 越陡、地形越平坦、图的比例尺越小时,断层线 地形越平 图的比例尺越小 延伸方向越接近断层面的走向 反之, 接近断层面的走向, 延伸方向越接近断层面的走向,反之,如断层面是一简单的倾斜平面 走向、倾向、简单的倾斜平面, 如断层面是一简单的倾斜平面,走向、倾向、倾角都不变,则断层线的弯曲仅受地形起伏 弯曲仅受地形起伏的影 倾角都不变,则断层线的弯曲仅受地形起伏的影 符合“ 字形法则 字形法则。 响,符合“V”字形法则。
4.工作面回采安全技术措施怎么写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指南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工作面的位置及井上下对照关系 一、工作面的位置 :描述工作面所处的水平、采区、标高、几何尺寸(走向长、倾向长、面积)、及采采区中的具体位置来呢和林关系。
二、地面位置:描述工作面周边(含终踩线)在地面的相对位置、地面那标高。 三、回采对地面的他、影响:描述回采可能对地面造成的影响,包括塌陷区的范围,塌陷程度的预计,及对地面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影响。
四、描述工作面相邻采区的已采情况及影响的范围。 第二节 煤 层 一、煤层厚度:描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的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变化情况。
二、煤层产状:描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及变化情况。 三、描述煤层的稳定性、结构(夹矸)、层里、节理、硬度等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四、对煤种及煤质进行描述。 第三节 煤 层 顶 底 板 一、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基本顶):描述煤层顶板的岩石性质、层里、节理、厚度、顶板分类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
二、煤层地板:(直接顶、基本顶):描述煤层地板的岩性、节理、层里、厚度、地板分类、地板情况及其变化情况。 三、绘制工作面底层柱状图,能够直接反映出直接底、基本底以及不低于8倍采高的煤层顶板岩性、厚度、间距扥发。
第四节 地 质 构 造 一、断层:描述对回采有影响的断层产状,在工作面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影响的具体程度。 二、褶曲:描述对回采有影响的褶皱产状,在工作面的具体位置及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三、其他因素:描述陷落柱、火成岩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四、按比例绘制工作面的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的描述图。
第五节 水 文 地 质 一、含水层的分析:描述对回采有影响的含水层厚度、涌水量、涌水水形式、补给关系及对回采的影响情况。 二、其他水源的分析:描述老孔水、地表水、注浆水、钻孔和构造水等情况及对回采程度的影响。
三、为防止溃沙、溃泥、透水事故等,开采急倾斜后煤层、特厚煤层时,还应对开采后的上部垮落层的情况进行预计、描述。 四、工作面的涌水量:描述采煤工作面的最大与最小涌水量及正常涌水量。
第六节 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一、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涌出情况,确定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等级及其相对涌出量、绝对涌出量。 二、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煤层的爆炸指数。
三、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参考相邻采煤工作面煤的自燃情况,确定自燃发火期。 四、参考矿井及相邻采掘工作面的地温情况,分析地温对回采的影响。
五、冲击地压和应力的集中区:描述本采区、相邻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应力集中区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 六、描述地质部门对回采工作的具体建议。
第七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计算的工业储量,根据规定的采出率计算可采储量。 二、应用下列的公式之一进行工作面服务年限的计算。
(1)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设计的月推进长度 (2)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储量/设计月产量 第二章 采煤方法 选择采煤方法,描述选择依据。 第一节 巷道布置 一、描述采区巷道布置情况、服务巷道位置和设施情况。
二、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 三、描述其他巷道(联络行、溜煤眼、硐室)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
四、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区段平巷、溜煤眼、行人眼、运料眼以及联络平巷等巷道的断面、支护方式、位置、用途进行描述。 五、采用水力采煤时,应对多水力运输石门、回风石门、回采垛的尺寸、快段巷道(采煤头、溜煤道)以及煤水硐室的布置进行描述。
六、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的条件下采用排放瓦斯的专用巷道、抽放瓦斯的专用巷道,需要对排放瓦斯尾巷、抽放瓦斯尾巷专用巷道进行描述。 七、按比例绘制工作面及巷道布置的平剖面图,能够反映出井上下的对照情况,构造情况,工作面周边的巷道、工程情况。
第二节 采 煤 工 艺 一、描述采煤工艺。 二、描述采高、循环进度等。
三、描述落、装、运煤、顶板控制方式。 四、采用放顶工艺,应对采放比、放煤步距、放煤方式、端头顶煤回收方式、初次放(顶)煤及收顶的放顶工艺等内容进行描述。
五、采用分层开采工艺的,应确定分层厚度等内容。 六、采用上下面同时回采(对拉、顺拉)工艺的、应明确上下面得位置关系和错距。
七、采用柔性掩护支架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明确: (1)支架的角度结构、组成、宽度,支架垫层数和厚度,点柱等; (2)工作面安全出口及两巷的管理要求; (3)扩巷方法、扩行支护要求; (4)支架的安装和管理要求(点柱的之设角度、排列方式和支护密度); (5)回柱放顶的具体规定; (6)支架下放的方式和要求; (7)落煤方式和架内爆破规定; (8)架外放煤方式; (9)支架的拆除方式; (10)收做; 八、采用到台阶方式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需要对各台阶长度、相互之间的错距等做出明确规定。 九、采用水力采煤应注意一下几点: (1)明确落煤方式(开式、闭式、半闭式); (2)。
5.地质报告怎么写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6.求一份构造地质学报告大概怎么写就行,最好以写,谢谢了
景陵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第一章 引言一、实习目的1、分析该地区构造运动史,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二、所读图幅1、比例尺为1:100000的景陵峪地质图,2、构造纲要图及其图A-B剖面图。 三、区域地理概况景陵峪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东南部地势较高,北西东方位地势较低。
海拔最高处为东南方的平望岗,海拔约1120m左右。海拔最低处应为西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约为500m左右,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700-800m。
北部的青峰岭海拔约620m。该地区河流较为发育,由东北至西南呈网状遍布于整个地区,支流较多,故可知该地区较便利,且以水上运输为主,沿河多有村落分散。
第二章 地层与岩体该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由图可知,主要出露地层有:(按图上列出)出露地层面积最大的C1-2灰岩和D2砂砾岩及D3砂岩。 在黄山一带有构造窗出现,沉积地层为P,通过观察相邻地层地质界线关线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包括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主要表现为:S1-D2不整合接触,D3-K2不整合接触,D3-Q4不整合接触。另外该地区还有岩浆岩岩体产出,主要有?4花岗岩体及β花岗岩, 这些岩体产出时间较晚,在地层沉积形成以后,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固结其上。
根据该项地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以及出露的岩体,该地区地层可分为六个构造层,即C-D构造层,S构造层,E1-E2构造层,Q4构造层,?4花岗岩体及β花岗岩体。另外该地区东南部平望岗由K2灰岩地层和E1页岩组成。
而该两种沉积地层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故推测该地原来应处于海洋环境,沉积形成K2灰岩层和E1页岩后,经过一次构造运动而抬升为现在的平望岗。
Q4砂砾岩沉积主要是由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在下游地区由于水动力减,流速变缓,沉积物沉积而成。 第三章 构造该地区地形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主要以褶皱为主。
第一节 褶皱 景陵峪地区褶皱发育较完整,为阿尔式褶皱。从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可知,主要有四组背斜,三组向斜。
而且轴迹线方向沿东——西方向。下面对轶闻中标标号Z1-Z7的褶皱进得描述: 类型 两翼地层 翼间角(度) 核部地层Z1 背 S2板岩层,D2砂砾岩D3砂岩层 50左右 S1千枚岩Z2 向 S2板岩层,D2砂砾岩D3砂岩层 70左右Z3 背 D3砂岩层,C1-2灰岩层 70左右 D2砂砾岩Z4 向 D3砂岩层,C1-2灰岩层 120左右Z5 背 D3砂岩层,C1-2灰岩层 80左右 D2砂砾岩Z6 向 D3砂岩层,C1-2灰岩层 120左右Z7 背 D3砂岩层,C1-2灰岩层 60左右 D2砂砾岩根据以上各褶皱分析,可以推测出:Z1-Z2褶皱是由加里东运动形成 ,Z3-Z7褶皱是由印支构造运动形成 。
第二节 断层 该地区断层走向均近东—西方向,F1—F7七个断层包括正断层和逆冲断层两类。其中F4、F5断层伸展整个地区。
下面依个描述: 上盘地层 下盘地层 类型 断层面倾向F1 S2板岩 S1千枚岩 逆冲断层 北北东F2 S2板岩,S1千枚岩 S2板岩 逆冲断层 北向F3 S1千枚岩 S2板岩 逆冲断层 北北东F4 C1-2灰岩,D3砂岩, C1-2灰岩,D3砂岩 正断层 南向F5 C1-2灰岩,D3砂岩,D2砂砾岩 C1-2灰岩,D3砂岩,D2砂砾岩 正断层 北北东F6 D3砂岩,D2砂砾岩 D3砂岩,D2砂砾岩 正断层 东向F7 D3砂岩,D2砂砾岩 D3砂岩,D2砂砾岩 正断层 西向 另外F6与F7断层处,发育为一地堑构造。 (附图)第三节 岩体该地区岩体有?4花岗岩体及β花岗岩。
出露地区较小。
4花岗岩主要产出于Z1—Z2褶皱处。规模较大,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志留系后期和泥盆系前期。
β花岗岩体主要产出于东南部的平望岗,K2—E1地层交界处,出露面积较小,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K2之后,E1之前。
第四章 构造变形史根据前述地层及其接触关系、沉积顺序,以有断层和褶皱的分析,可简述该地区构造 变形史。 景陵峪地区早期沉积以S1千枚岩、S2板岩为主,之后经过加里东运动改造,形成了Z1Z2褶皱,几乎与此同时,?4花岗岩岩体产出,然后又经右D2砂砾岩、D3砂岩及C1-2灰岩的沉积,在C1-2后期经历印支构造运动,海底抬长形成陆台,水平挤压形成 一系列的褶皱和断层,最后呈个变形阶段为东南部的平望岗,该地原为浅海环境,发育有K2灰岩沉积和E1页岩沉积,喜山运动时,该处被抬升形成平望岗。
与此同时β花岗岩岩浆沿E1页岩与K2灰岩间隙中乘虚而入出露地表固结成岩。经过长期的出露剥蚀,个别地区剥蚀严重,造就了而仿的地貌。
第五章 实习感言(自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