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朝(薛)字怎么写
以上来自《汉语大字典》第3303页 但这上面没有甲骨文的薛字,只提供了 金文 写法。通过在一些字体转换网站线检索 该字的 甲骨文写法,也只能提供 金文。可能该字 甲骨文 时期还没有出现,或是目前尚未被释读。
2.战国文字的简介
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后,汉字的发展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开始的战国时代,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此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这就使得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宏观地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
3.古体字
除了篆体,隶书等还有更古老的字体: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字。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 盘庚武丁时代 祖庚祖甲时代 禀辛康丁时代 武乙文丁时代 帝乙帝辛时代 这五期甲骨文的书风各有特色,有兴趣者可自行研究。
以文字特性来说,甲骨文还保留着绘画的色彩,但又不失素描式的写意神态,比较自由。 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
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
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
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
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 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
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
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周继殷,统治天下达800年之久,所以金文的形体是随着时代而有所发展的。
殷代的金文和甲骨文相似,因是金属铸成的字,所以笔画较甲骨文祖圆,形体也略较方正,行款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周初主文,从笔画到结字,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接近。 例如,从有代表性的西周时的《大盂鼎》铭文[图](西周初期青锏器,高约1米,重153.5公斤,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策命其臣盂,以及对盂的赏赐)可看出这时期金文的特点,即笔画往往首尾尖细,中腹肥重;字形大小、斜正不一,多具变化,风格尚似甲骨文。
西周自昭王以后,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各个王政时期的代表作品。现以西周恭王(也有写成共王的)时期(公元前946一前935年)《墙盘》铭文为例,可看出西周中期金文特点。
盘,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器盥洗用具,上面多铸有铭丈。《墙盘》铭文,1977年春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境内。
铭分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及时王的业绩,后段列史墙家史,铭为史墙手笔。 这种铭文已具有下列特点:(1)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
这为以后篆书用笔打下了基础。(2)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
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 (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
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 西周: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 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东周: 自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演变成列国纷争之局面,由于诸侯自制铜器,书法因受其影响,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列国铜器可概略分为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及中土五大系统;因北土、中土出土器物及铭文俱少,所以以东土、西土及南土为代表。
东土系──劲直峭拔 包括齐、鲁、邾、莒、札、薛、滕诸国,以齐国为盛。其共同点为书体高长,笔划变为直线,与西周之曲线笔划异趣。
齐陈曼?之严整劲峭堪称东土系之杰作。 西土系──古朴雄浑 西土系包括秦、晋、虞、虢诸国,以秦最盛,其书体近似小篆,有古朴雄浑之风。
秦并六国,书法亦融合各地之风,遂产生较完美之书法,为秦代小篆奠定良基。南土系──柔美浑圆 南土系包括楚、吴、越、徐等国,而以楚最盛,书法柔美浑圆。
值得注意的是徐国之器『王孙遗者钟』书风与齐器较近,章法纵横整齐,端整之中又有流丽之风;可知列国之书仍相互影响,东土、西土之分,也非绝对界限,交流亦不可能。
4.著字的古体字是什么
除了篆体,隶书等还有更古老的字体: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字。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 盘庚武丁时代 祖庚祖甲时代 禀辛康丁时代 武乙文丁时代 帝乙帝辛时代 这五期甲骨文的书风各有特色,有兴趣者可自行研究。
以文字特性来说,甲骨文还保留着绘画的色彩,但又不失素描式的写意神态,比较自由。 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
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
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
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
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
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
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周继殷,统治天下达800年之久,所以金文的形体是随着时代而有所发展的。
殷代的金文和甲骨文相似,因是金属铸成的字,所以笔画较甲骨文祖圆,形体也略较方正,行款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周初主文,从笔画到结字,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接近。 例如,从有代表性的西周时的《大盂鼎》铭文[图](西周初期青锏器,高约1米,重153.5公斤,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策命其臣盂,以及对盂的赏赐)可看出这时期金文的特点,即笔画往往首尾尖细,中腹肥重;字形大小、斜正不一,多具变化,风格尚似甲骨文。
西周自昭王以后,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各个王政时期的代表作品。现以西周恭王(也有写成共王的)时期(公元前946一前935年)《墙盘》铭文为例,可看出西周中期金文特点。
盘,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器盥洗用具,上面多铸有铭丈。《墙盘》铭文,1977年春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境内。
铭分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及时王的业绩,后段列史墙家史,铭为史墙手笔。 这种铭文已具有下列特点:(1)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
这为以后篆书用笔打下了基础。(2)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
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
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 西周: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东周: 自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演变成列国纷争之局面,由于诸侯自制铜器,书法因受其影响,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列国铜器可概略分为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及中土五大系统;因北土、中土出土器物及铭文俱少,所以以东土、西土及南土为代表。
东土系──劲直峭拔 包括齐、鲁、邾、莒、札、薛、滕诸国,以齐国为盛。其共同点为书体高长,笔划变为直线,与西周之曲线笔划异趣。
齐陈曼簠之严整劲峭堪称东土系之杰作。 西土系──古朴雄浑 西土系包括秦、晋、虞、虢诸国,以秦最盛,其书体近似小篆,有古朴雄浑之风。
秦并六国,书法亦融合各地之风,遂产生较完美之书法,为秦代小篆奠定良基。南土系──柔美浑圆 南土系包括楚、吴、越、徐等国,而以楚最盛,书法柔美浑圆。
值得注意的是徐国之器『王孙遗者钟』书风与齐器较近,章法纵横整齐,端整之中又有流丽之风;可知列国之书仍相互影响,东土、西土之分,也非绝对界限,交流。
5.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作品展示的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3.学习欣赏汉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采用交流与分享,回顾汉字历史。 2.运用讲故事、相声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汉字。
3.利用展板展出照片、实物或其他感受汉字的艺术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锻炼独立或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学习,从中受到启发,收集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3.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好小故事、调查报告;小报展板、书法作品展示、音像资料、教学PPT 小组名KT板、上课的位置按同学们自行搭配的组来摆放课桌,(组别有:汉字演变过程研究小组、班级同学错别字研究小组、街头不规范用字调查小组、有趣的歇后语研究小组、字谜大本营、谐音妙用研究小组、书法作品介绍与欣赏小组)便于汇报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师:同学们,在“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第一堂课上,我们大家就自行分好了学习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相信大家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这样吧,我们先和在坐的各位老师打个招呼吧! (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和老师们打招呼) 师:那么,你们打算怎样汇报呢? (各组代表发言。
大致上表达用PPT啊,展板啊,照相啊,小报等形式汇报) 二、展示交流、汇报活动成果 (一)师:看来同学们准备得很充分了,那我们就开始吧,哪个组先来呢? (汉字演变过程研究小组第一个上) 汉字演变过程研究小组组长张雨辰: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们是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研究小组,我是这个组的组长,叫张雨辰。看这是我们的组员,这是周媛,这是戴海伦,这是马伯南,这是方智超,这是我。
这张表格是我们的活动计划。我们的活动时间是10月12日活动地点在图书馆,活动内容是找关于“汉字演变过程”的资料和编小报。
活动过程是(1)去图书馆拍录象。(2)在网上找资料。
(3)把资料、照片等做成幻灯片。我们的分工情况是这样的,组长是我,资料收集员是方智超、马伯南,拍照相是戴海伦、周媛,做幻灯片是我,编小报是每人都编。
下面请看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拍摄到的照片……这是我们编的小报。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汉字的模样,汉字的最初模样,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的字体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后来到了秦代,秦代就统一了文字小篆。
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下这三种不同的字体,(退出放映,打开FLASH)我们先来看一下甲骨文,甲骨文是19世纪末发现于河南小屯村的,甲骨文从殷墟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它的特点是图画文字,我们再来看一下金文,金文产生于商代后期,通行于西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它的特点是象形程度降低,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使用的文字。
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化统一,字体定型,笔画整齐,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还得到了别的小组的友情相助,拍摄到了一本神奇的书,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下。
因为是在图书馆里拍摄到的,所以声音较轻,噪音比较多,如果听不见只要看就行了。(打开视频)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一些体会想和大家谈谈,这次综合性学习,让我感到了汉字的历史悠久,从甲骨文演变到今天的汉字。
汉字不但非常神奇、有趣,而且还可以编成字谜、组成词、变成成语……从形状上说,汉字又很形象、美观,这些都让我们初步认识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并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我还懂得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我们组的其他成员他们也有体会想和大家说说。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鼓掌) 师:听了他们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感想。
(2-3人谈谈感受即可) (二)师:下面哪个组再来汇报? (有趣的歇后语研究小组上) 该组组长方毅: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鞠躬)! 我们是有“趣的歇后语研究小组”瞧这是我们的集体照,有袁昊诚、朱凯琪、葛施敏、许泽华,还有方毅也就是我也就是这个组的组长。接下来是我们的活动计划:活动地点是在组长家里也是我的家里活动时间是10月25日10月28日活动内容是(1)查找资料(2)制作幻灯片(3)编小报(4)写体会。
活动分配是组长:方毅。资料收集:袁昊诚、许泽华。
编小报;葛施敏。制作幻灯片:方毅、朱凯琪。
接下来看一下我们的活动花絮照,这是我们在活动前聚在一起写活动计划呢!接下来由我来向大家来说一下歇后语的由来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总的歇后语分为两种。
第一种叫喻意歇后语。这种歇后语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说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