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言律诗首联一般有几句
七言律诗首联一般有两句。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律诗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或腹联,第四联叫尾联。这样叫的原因,是唐代的诗人白居易,把一首律诗比作一条骊龙,龙首头角峥嵘,所以首联要直切题旨,先声夺人。
骊龙的颔下,也就是下巴以下,是它汲天地灵气而养成的骊珠,故颔联又称诗喉,历来名句最多;第三联要能转动如意,龙身上颈、腹转动最灵活,故称颈联、腹联;而龙的尾巴有拍山掀海之伟力,尾联的结束一定要有力,只有这样,一首好的律诗才算完成。
扩展资料:
在律诗中,五言比七言更加地精炼,从五律入手,易于掌握诗的句法,写出有艺术张力的诗句。从五律开始学作诗,由五律扩充到七律,再去学七绝,这是古人学习近体诗的基本门径。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 《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 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 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
尽管 《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 《登高》 也好,《秋兴》 八首、《诸将》 五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和范围之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悦读>; 正文>;怎样学写古诗词之五律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地方>; 正文>; 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
2.写七言律诗,颈联,颌联,首联,尾联需讲究什么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押韵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平仄,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对于平仄,高中生只作一般了解就行了〕
3.写七言律诗,颈联,颌联,首联,尾联需讲究什么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押韵亦称“压韵”。
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
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平仄,声律专名。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对于平仄,高中生只作一般了解就行了〕。
4.如何写好律诗的 颔联和颈联
楼主这个问题,很有难度,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明。
律诗一般讲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指的是律诗中的第3、4句,以及第5、6句。
它们共同的要求就是,字数相同,字义相同,平仄对仗,也就是常说的对仗句。
怎样才能写好这四句对仗句呢?
1、既然是对仗句,那就可以从对联入手进行学习和练习。熟练掌握了对联的各种要求规律,对于写律诗的对仗句是很有帮助的。
2、多看多读多记,一些经典有名的对联,对偶句,对仗句,作为贮备素材和参照引导,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门掩梨花深见月==寺藏松叶远闻钟。等等)
3、对仗句中,词语的广泛储备和灵活运用。在不违背平仄的要求下,丰富的词汇量,可以帮助你较为轻松地完成。
4、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整首诗中最难的地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即使当代伟大的文学家**先生,一生诗词无数,但所写七律也就十来首。最脍炙人口的不过三几首,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长征》,《七律.答友人》。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很有名的颈联对仗句。可见写一首合格的律诗,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建议诗词爱好者,应当从绝句入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自由度较高,词语选择性也更广,平仄的要求相对也低了不少。
5、我也是诗词爱好者,而今年过不惑,随笔抒怀的都是绝句,律诗寥寥可数,在论其工整度,标准度,连三首都未准有。我觉得,律诗需要比较长比较深厚的诗词底蕴储备,才能出色的完成。律诗也是当今代表诗词难度最高的一种体裁形式。想写好律诗,没有捷径,除了天赋,就是勤勉和积累。
6、啰嗦了半天,下面是一首我春节后,受到《中国诗词大会》的感染启发,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很不成熟,仅供参考,权当抛砖引玉。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七律.今生可笑谈》
寒词兑酒饮华年,草舍昏灯映夜残。
瘦马将冲霜雪路,孤鹰欲破水云天。
诗书可做登山杖,笔墨堪为渡海船。
皓月清风从未改,斜阳此去并非闲。
5.七言律诗怎么写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6.七言律诗怎么写
写作要求: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4、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扩展资料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这一时期的七言律诗虽亦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多数属于奉和应制、酬赠,比之五言律诗更见狭窄。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时期,七言律体未能推陈出新。晚唐时期,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总结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一变也。高、岑、王、李,风格大备,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又一变也。”
五代时期七言律诗乏善可陈。宋代七律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下,七言律诗逐渐衰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