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壶怎么使用
酒壶即装酒的壶具。历史悠久,人类酿酒之后诞生。在世界各地有多种多样的分类和不同的材质。同时具有艺术观赏价值。
1,普通酒壶:用作家庭或聚会饮酒时斟酒之用。
2,温酒壶:天冷时,可将酒置于温酒壶中,再置于一个盛放热水的器皿之中,可使酒后加热饮用,也叫作烫酒壶。
3,随身酒壶:又称便携酒壶,英语翻译为Hip flask,是一种瘦长的容器,通常是用来盛装蒸馏饮料,瓶型设计贴合裤兜袋或上衣内袋。个头较小,有盖可密封,可随身携带,以便随时饮用。
4,牛角酒壶:牛角所制,一般用于长途旅行时携带,比随身酒壶个头大,方便饮用,少数民族多用牛角酒壶,也有牛皮酒壶,与它作用相仿。
5,古代酒壶:古代酒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现多收藏于博物馆中,民间也有,但一般用于收藏及传承。
6,不锈钢酒壶:现代社会多用此类酒壶,用途广泛,家庭自用,行军旅途都可。并且不易损坏,比较耐磨,但不耐腐蚀,最好灌白酒,而不要灌装汽水、红酒等偏酸性的液体。
2.想问一下篆体字的壶字怎么写
壶字篆体字:壶拼音:hú释义:1、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把有抄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茶壶。
酒壶。喷壶。
油壶。2、像壶的形状或出水状态的东西:壶铃(举重辅助器械之一,形状像水壶)。
3、姓。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悬壶[xuán hú] 指行医。
2、暖壶[nuǎn hú] 暖水瓶。3、投壶[tóu hú] 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宾主依次把筹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须饮酒(壶:古代的一种容器)。
4、喷壶[pēn hú] 盛水浇花的壶,喷水的部分像zhidao莲蓬。5、便壶[biàn hú] 男人夜间或病中卧床小便的用具。
3.酒壶的其它称呼
酒壶,英文Flagon,源于古代的一种酒具,用于饮酒斟酒时使用,有多种多样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材质,在明至清中期被称为执壶,到清晚期至民国时则通称酒壶,形制一般为四方形,圆柱形,器物外常绘粉彩仕女图及山水田园图。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烫酒壶和烫酒杯,酒壶一般为陶瓷制,也有金银制,在藏族中,甚至有木制酒壶,但是对于很多当代藏族青年来讲,木质酒壶是较难见到了。木质酒壶外形与木质酥油桶差不多,现存的木制酒壶,实属珍品。
在现代,酒壶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型材质的酒壶,如不锈钢酒壶等。 远古时期 1,远古时期的人们,茹毛饮血,火的使用,使人们结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随时还可以用谷物作酿酒原料酿酒。
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究竟最早的专用酒具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
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
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桦树皮工艺品酒壶 新石器时代 2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
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
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
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至此,酒壶正式出现并发展了。
编辑本段发展渊源 1、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
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
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
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2,商周以降,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
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
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
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3,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
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
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
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
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4,明、清期间酒具多种多样,有的在酒乡绍兴制造,有的由外地传入,尤其是酒具质量、原料愈来愈高级,造型精巧、高贵。
例如:在明至清中期的执壶,在造型上较前期秀丽,把高流长,施釉更为润泽,光可鉴人,纹饰更多,五彩缤纷。其釉色有青花、祭红、祭蓝、洒蓝、黄釉、白釉、豆青等,又有三彩、五彩、粉彩、软彩之分。
纹饰有云龙、缠枝莲花、花卉、花鸟、草虫、海兽、山水、人物、。
4.关于温酒壶的作文
温酒壶
暖壶的塑料皮裂了一条逢,每次提着暖壶倒水时,心里总是感觉不塌实,还是换了吧。
下午我在买菜的时候,去市场外面的杂货摊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暖壶皮。我来到一个地摊前。这个地摊挺大,卖的东西也挺多。我买到了我想要的暖壶皮。付钱后,我刚要走,眼睛却看到在了这个摊位角上的两个温酒壶。我又蹲下身子,让摊主将温酒壶拿过来看看。
这是一个三件套的温酒壶,白瓷,青花,每件上都双龙戏珠的青花图样。酒杯,约莫能盛一两酒。酒壶最多能装两杯酒。用来装开水的杯子上除了有双龙戏珠的图样外,还有用篆书写着的三个小字:温酒壶。酒杯和装开水的杯子的底部还个有一方“景德镇制”印。这套瓷器究竟是不是景德镇产的,我不知道。但这套瓷器是次品,却是肯定的。因为酒壶上的青花图案有印花了的痕迹。
天气越来越冷了。心情好时,弄俩小菜,烫一壶酒喝喝,到是个不错的事情。问摊主,温酒壶多少钱?摊主回答,五块。我问摊主能不能便宜些。摊主瞥了瞥嘴。没等摊主再接着说什么,我就掏出了五块钱。
进入市场,边转边想,现在住新房要温锅,买新车要温车,既然我买温酒壶,今晚上就温温酒壶。
看见虾挺新鲜,买了十块钱的。红头鱼的个头也挺大,买了三条,花了十五。买了一颗大白菜,三块。茼蒿两块一斤,买了一斤。豆腐买了一块钱的。肉家里还有,不买了。临出市场在馒头铺又买了两块钱的馒头。
回到家后,将温酒壶刷出来,放在桌子上,接着洗菜,炒菜。我炒菜时,女儿真真在客厅里飞快地爬着,她一边爬,嘴里还在念叨着“爬呀爬,爬不动……”。妻子下班了,我的菜也做好了。一碗红头鱼炖茼蒿,一盘炒豆腐,一盘醋溜白菜,还有一盘虾。
一家人坐下后。我先在装开水的杯子里倒了半杯开水,再将酒壶放入盛开水的杯子,接着将酒到入酒壶。摸摸酒壶,热了。再将酒倒入酒杯。轻啜一口,感觉酒的味道重了很多。现在的人很少这么喝酒了,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常常一口一个二两半,两口一个三两三,以示豪爽。实际上,酒还是烫一烫,再喝的好。因为酒遇热,会加快酒精挥发,对身体好。我喜欢将酒烫一下,再喝,其实也并不只是为了健康而为之,只是觉的这样喝酒是别样一种心情。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喝酒是不是有些老土。我也觉的有些土,只是没办法。人们常说三代人才能培养一位绅士。我的爷爷虽然在解放战争中随部队打过了长江,可打过长江后他又回老家继续当农民。姥爷虽然不识字,可在解放前当过武工队队长。建国初期,本地一位县委书记还曾经是他的文书。可后来由于身体不好不能革命了,又成为一位农民。虽然建国后在村里任支部书记,而且在任上还将村子搞成一个名动一时的“三无”村。可村支书还是农民。父母进了城,变成了城里人。到我这一代,勉强算是第二代,这绅士对于我来说已没了希望。喜欢喝烫酒,也许是因为我的血液中还具有很强的农民性的缘故。
由于酒量不大,这二两酒喝了近二十分钟。这期间,女儿坐在我的腿上,好奇的指着温酒壶问了我好几遍,“爸爸,这是什么?”女儿总是这样,芝麻大的小事总是喜欢絮叨好几遍,已经习惯了。每次她问我,我都认真地告诉她“这是温酒壶。”
喝完酒,吃完饭,刷锅、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已不在我的工作范围之内。李白斗酒诗百篇,咱比不了。咱就借着这二两的酒兴写写这温酒壶。
我坐在书房的书桌前,正在考虑这文章该怎么写,听见外面“啪”的一声响。我正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女儿已跑进书房。她仰着头对我说:“壶,破了。”我一听赶紧走到客厅,只见那套温酒壶除酒杯还算完整,其它的具已粉身碎骨。看了看女儿的手,没有被碎瓷划伤,才放下心来。我问女儿:“谁打碎的?”女儿大声说:“真真打碎的。”
虾十块,鱼十五,白菜三块,茼蒿两块,豆腐一块,馒头两块,共计三十三块,还得除去油盐酱醋及人工。咳,这酒壶温的!
5.“悬壶济世”是怎么来的
是药壶 悬壶济世 常有以杏林称中医,以悬壶济世指中医行医者也。
多年来,老酒只知其然,对其所以然不甚了了。数日前,友诘诸老酒,老酒不能对,大窘。
因质之文献,方醒。 杏林: 据文献记载,杏林典出汉末董奉事。
《太平广记·神仙传》记曰: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吴先主时,……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弗骇缔较郫记惦席定芦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施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两万余斛。
……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董奉善行,为人称道,后世便以杏林称中医,其典概源于此也。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为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之说。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曰: “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
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子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
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
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耧上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传说世有壶翁(约公元2世纪),不知其姓名,一称壶公。
“一说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
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
壶翁曾传医术于费长房。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壶公、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
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老酒以为,“壶”疑由“葫”、“瓠”因同音通假而来。
后世药房有以葫芦为幌子者,药厂亦有以葫芦为商标图案者,又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说。 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其典概源于此。 参考资料:/z/q885769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