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眠的中医辩证论治
失眠(不寐)
心脾血亏
[主证]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弱。
[治疗]补养心脾以生血气。
[方药]
归脾汤为主,养血以宁心神,健脾以畅化源。
不效,可与养心汤同用,方中五味子、柏子仁有助于宁神养心。
如兼见脘闷纳呆,舌苔滑腻者,乃脾阳失运,湿痰内生,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肉桂等(肉桂对脉涩者尤为相宜),温运脾阳而化内湿,然后再用前法调补。
阴亏火旺
[主证]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或有梦遗、健忘、心悸、腰酸等证。
[治疗]壮水制火,滋阴清热。
[方药]
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随证选用。
三方同为清热安神之剂,黄连阿胶汤重在滋阴清火,适用于阴虚火旺及热病后之心烦失眠;
朱砂安神丸亦以黄连为主,方义相似,作丸便于常服;
天王补心丹重在滋阴养血,对阴虚而火不太旺者最宜。
由于肝火偏盛的,可用琥珀多寐丸,方以羚羊、琥珀为主,有清肝安神之功。
心胆气虚
[主证]
心悸多梦,时易惊醒,舌色淡,脉象弦细。
[治疗]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
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随证选用。
前方以人参益气,龙齿镇惊为主。后者重用枣仁,酸能养肝,肝与胆相为表里,养肝亦所以补胆之不足;知母能清胆而宁神。
证情较重者,二方可以同用。
胃中不和
[主证]
失眠,脘闷嗳气,腹中不舒,苔腻脉滑。或大便不爽,脘腹胀痛。
[治疗]
消导和胃为主,佐以化痰清热
[方药]
先用保和汤以消导积滞。
如食滞已化,而胃气不和,不能成寐者,可用半夏秫米汤以和胃安神。
如兼见痰多胸闷,目眩口苦,脉滑数者,乃痰热内阻,可用温胆汤以化痰清热;
如心烦,舌尖红绛,热象较著者,再加山栀、黄连以清火宁神。
2.中医怎么辩证失眠的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失眠久了以后会引起各种脏腑气血逆乱,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早期会表现为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后期还会表现为心脾两虚、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或阴阳两亏,失眠中医称为不寐,中医主要根据患者的证型不同、失眠时间的长短、伴发的并发症及舌脉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在改善患者失眠的同时改善患者失眠引起的一些其他的躯体不适或者功能的下降。
证型个人以为有10种,具体有以下几种:1、热扰神明,可以应用凉膈散进行治疗。2、肝郁化火,可以通过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
3、痰热内扰,可以通过清火涤痰汤进行治疗。4、胃气失和,可以通过半夏秫米汤进行治疗。
5、瘀血内阻,可以通过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6、心脾两虚,可以通过归脾汤进行治疗。
7、阴虚火旺,可以通过黄连阿胶汤进行治疗。8、心胆气虚,可以通过安神定志丸进行治疗。
9、心肾不交,可以通过交泰丸进行治疗。10、肝郁血虚,可以通过酸枣汤进行治疗。
临床上对于失眠的治疗比较繁杂,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药物治疗。
3.失眠中医怎么辨证啊
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
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症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肝气不舒引起的失眠最常见。
在现代人群中,失眠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至肝气不舒导致。肝气不舒的人舌头伸出来往往是尖尖的,舌的边尖会红,有的舌苔很厚。舌象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肝气不舒的人同时还会表现出嘴里苦、口干、头晕、胃口不佳、胸闷、心悸、肋骨胀痛、心烦爱发火、恶心有呕吐感、失眠多梦这些症状。这些症状里面,如果失眠的人有二、三条符合上述症状,并且舌象吻合,就要怀疑是肝气不舒引起的失眠了。
血虚是导致失眠的第二大原因,中医认为,如果血虚,则血不养心,会引起失眠。血虚导致失眠的人,舌头的颜色非常淡白,看上去就是血色不充盈的体现。同时,这样的人会健忘,容易疲劳,只要稍微劳作,就疲惫不堪,同时劳累了会心悸,会头晕。
血虚之人面色苍白或者萎黄,很多女性会形容自己气色不好。血虚之人会在夏天的时候手脚温暖,到了冬天就手脚冰凉;同时会怕冷怕风;有黏膜的位置会颜色淡。最重要的,是蹲下一两分钟,站起来就会眼前一黑,这就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以血虚为主。
中医讲究辩证治疗,辨证当首辨虚实,补虚泻实,虚证多由阴虚不足所致,而实证由肝郁化火、气滞痰浊、胃腑不和导致,实证则泻其有余、清火化痰,虚证则补其不足、益气养血,而虚实夹杂者,应当补泻兼顾治疗;次辩病位,病位主要在心,又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证候大概可分为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等。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盛不得入于阴而致,阴虚不能纳阳而发。
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耳鸣,心慌气短,胃胀,便溏,盗汗,湿热郁结,痰湿不化,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