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炉行书怎么写
炉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装饰、手脚炉之分。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2.香字行书怎么写
“香”字行书写法:
基本释义:
1.(气味)好闻(跟“臭”相对):~水。~皂。这花真~。
2.食物味道好:饭很~。
3.吃东西胃口好:这两天吃饭不~。
4.睡得踏实:睡得正~呢。
5.受欢迎;被看重:吃~。这种货物在农村很~。
6.香料:檀~。沉~。龙涎~。
7.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燃烧时,发出好闻的气味,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用,有的加上药物,可以熏蚊子:线~。蚊~。烧一炷~。
8.亲吻:~面孔。
9.姓。
相关组词
香油 丁香 香味 香料
真香 香瓜 芳香 香蕉
扩展资料
“香”的反义词只有一个:臭
基本释义:
[ chòu ]
1.(气味)难闻(跟“香”相对):~气。~味儿。
2.惹人厌恶的:~架子。名声很~。
3.拙劣;不高明:~棋。这一着真~。
4.狠狠地:~骂。~揍一顿。
5.(子弹)坏;失效:~子儿。这颗子弹~了。
[ xiù ]
1.气味:乳~。空气是无色无~的气体。
2.同“嗅”。
相关组词
铜臭 口臭 腥臭 狐臭
腋臭 臭名 胡臭 恶臭
3.香字的草书怎样写
“香”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基本字义:
1、芬芳的气味。
【组词】:「书香」、「粉香」、「花香」。
2、气味美好的。
【组词】:「香水」、「香甜可口」。
3、舒服的。
【组词】:「她睡得真香。」
4、比喻女子或与女子有关的。
【组词】:「香汗」、「香闺」、「怜香惜玉」。
5、受人重视、欢迎。
【组词】:「现在健康食品很吃香。」
6、以香料制成用来祭拜鬼神或驱除蚊虫的东西。
【组词】:「线香」、「烧香」。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
白话版《说文解字》:香,芳息。字形采用“黍、甘”会义。《春秋传》上说:“黍稷馨香。”所有与香相关的字,都采用“香”作边旁。
词语解释:
1、香蕉 [ xiāng jiāo ]
释义: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假茎浓绿,被白粉。叶子长而大,有长柄。果实长而弯,果肉软而甜,供食用。中国南部广为栽培。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2、香水 [ xiāng shuǐ ]
释义:用香料、酒精和蒸馏水等制成的化妆品。
3、香料 [ xiāng liào ]
释义:在常温下能挥发出香味的物质的统称。按其来源,可分天然香料与合成香料两大类。天然香料如茉莉、白兰、桂花浸膏以及麝香、玫瑰油等;合成香料是利用化工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而生产的,如香兰素、苯乙醇、紫罗兰酮等。
4、香气 [ xiāng qì ]
释义:芬香的气味。
5、香精 [ xiāng jīng ]
释义:也叫调合香料。由数种乃至数十种天然香料与合成香料调配而成。按用途,分为化妆、皂用、食用、烟用四大类,直接用于日用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生产中。
4.楷书,隶书,草书,行书
编辑词条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兹分别简介如后: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
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
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
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
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
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
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
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
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