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1500字左右毛概论文一篇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一、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1 “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 秋收起义后,随着井冈山和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在实践上已经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
但是,中国**人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脱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化的解释,主观与客观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照搬十月革命经验,从而造成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这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是顽固地以“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未能深刻理解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低估了农民游击战争和农村根据地重要性,认识不到国民革命失败后敌人牢牢控制着中心城市的状况,总是期望通过城市暴动来冲破白色恐怖,从而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他们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次次地被无情的实践击的粉碎。 2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所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不只是在实践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伟大作用,切实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中心,逐步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建立全国政权。
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对于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从理论上作出了较系统地阑述。 第一、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第二、**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 **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是主张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体现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它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出的依据 1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930年,**明确提出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此后,**在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中,批判了他们脱离中国实际,盲目照搬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模式,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的主张。1935年遵义会议后,**提出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逐渐为全党所接受。
1936年到1939年,**又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策略问题》、《<**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等理论著作,进一步丰实和完善了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系统地阑述了走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 a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b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c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避开强大的敌人,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 3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
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是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根本条件。
b、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c、中国革命的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 1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为代表中国**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为代表中国**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
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
2.毛概论文 2000字左右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仅标志着**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创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获得的理论创造。
它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后果则既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新中国的建立及其以后的实践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这一理论尽管实践的时间不长,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描绘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了阶级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是以西欧发达社会为蓝本得出的结论。
晚年的马克思把目光投向东方,认为俄国农村公社“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果”。[1](P431)恩格斯也认为,对于东方落后国家来说,只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俄十月革命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就是准备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但在实践中遇到了挫折。列宁看到了直接过渡的不可能,转而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革命的退却,同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
他指出:“我们还处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段,而俄国的特点使这一过渡更加复杂,那些特点在大多数国家内是没有的。”[2](P46)而且,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期就愈长。
列宁的探索明确了两点:一是由于俄国国情的特殊,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二是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列宁并没有说明过渡时期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中国的国情既不同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封建落后、但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有独立主权的俄国。正如**指出的:“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
[3](P1060)是一个主权不完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因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更为复杂。**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阶级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
在他的心目中,新民主主义社会显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它政治上实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工人、农民始终是这个政权的主导部分,这是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成功后的当然结果,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需的政权保证。
经济上在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关系以后,实行国营经济为主体,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实质上就是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有民族的形式,更有共产主义的内容,是将来走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保证。
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同时,**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又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4](P675)它的前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社会,它的存在就是要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来补上发展生产力的一课,从而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前提。即如**所说:“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5](P1476)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显然是人类有史以来未有过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描述过的。它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得出的理论创造。
正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中介,**为象中国这样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国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卡夫丁峡谷”,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即如马克思所说,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果。反之,“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
3.跪求两篇毛概论文,各1500字,急
论建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逻辑基点的历史转变—— 从党的成立一直到建国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经历了从“道德人”的逻辑假设到“经济人”的道德假设的历史逻辑基点转变,党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党风廉政建设多是遵循着“道德人”假设的逻辑展开,强调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忽视制度化反贪腐手段的利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也有党内纪律制度机制的制定出台,但是总体而言反贪腐主要依靠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而改革开放以后党风廉政建设的逻辑则开始沿着“经济人”假设展开,在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客观手段约束党员干部。 一、以“道德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时期 “道德人”的概念提出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对人性中利他行为的一种理论解释,。 是性善论的一种解释,党风廉政建设多是遵循着“道德人”假设的逻辑展开,没有落实到实处。道德人假设其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并且能够实现道德自律。党风建设主要依托于领导人的重视,要求党员改造自己和加强修养锻炼[1]:第一,最后建立的纪律和法律成为思想教育一部分。
偏重于思想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反腐败模式主要从党建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党在这个时期也建立了一些反腐败的纪律或者法律,**将“三反”,党风廉政建设就是沿着“道德人”假设的逻辑展开,中国**始终十分重视自身廉政建设,忽视制度化反贪腐手段的利用,法律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但是大部分只是确立了反腐的原则和要求,在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由于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党成立之后面临的严酷的斗争局面以及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局面,没有建立完整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加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运动,认为单个人能够承担对组织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第三,不与资本家商量的方法”,追求团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以客观手段约束党员干部、“五反”等群众运动看做是“那是一种激烈的,这种“道德人”为逻辑假设主导的反腐模式一直处于优先地位;而改革开放以后党风廉政建设的逻辑则开始沿着“经济人”假设展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也有党内纪律制度机制的制定出台,党风建设也多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
一,党的领导人将党风建设看成党的生命线,强调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以“道德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时期
“道德人”的概念提出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人的行为是基于道德和法律展开;第二,人是社会性和利他性动物,是对人性中利他行为的一种理论解释。应该注意的是,党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论建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逻辑基点的历史转变——
从党的成立一直到建国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经历了从“道德人”的逻辑假设到“经济人”的道德假设的历史逻辑基点转变,但是总体而言反贪腐主要依靠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
这种“道德人”逻辑假设在当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毛概1500字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