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最早谁开始写组诗的,有名的有哪几个人
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萌芽于先秦,定型于唐代。
谁最先开始写组诗,已不可考。
先秦之后的各个时期均有大量作品面世。它们少则二首一组,多则几十首一组,甚至达到百首一组。或作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或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内容涉及赠答、咏怀、咏史、纪行、悼亡、伤时、宴饮、唱和、游仙、祭祀、田园等题材领域。如司马相如的《琴歌二首》、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曹植的《送应氏二首》、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左思的《咏史八首》、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谢灵运的《东阳溪中赠答二首》、沈约的《八咏诗》、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王维的《少年行四首》《田园乐七首》、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游泰山六首》《月下独酌四首》《秋浦歌十七首》《永王东巡歌》《奔亡道中五首》、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曲江三章章五句》《秋雨叹三首》《秦州杂诗二十首》《秋兴八首》、韩愈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温庭筠的《太子西池二首》、李商隐的《碧城三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望海楼晚景五绝》、陆游的《沈园二首》、林景熙的《梦中作四首》、徐渭的《龛山凯歌五首》、袁枚的《湖上杂诗二十一首》等。现代诗人也作组诗,有些被谱成歌曲流传,如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艾青的《北方组诗》、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肖华的《长征组歌》等。
2.中国古代字体有哪些
商朝: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周: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秦朝: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
汉代:草书(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末: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
唐朝: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扩展资料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2]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参考资料: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字)-百度百科
3.中国古代信封的写法
原发布者:1154395353
信封的写法1、左上角方框内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一般是六位数字。2、接着在第一横线上写收信人的地址。3、然后在第二条横线上写收信人的姓名,不能写称呼。4在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5、右下方方框内写寄信人的邮政编码。完成信封•家住贵州省绥阳县黄杨镇金子村大湾三组的余梅梅同学给广东省东莞市黄田镇希望村东风组的袁芳芳小朋友写了一封信,袁芳芳那里的邮政编码是867812,余梅梅的是563309。请你帮她填写信封,把这封信寄出去。别忘了要买邮票张贴在邮票张贴出。
4.古代密字有很多种写法,求所有写法
西周金文“密”的写法:
战国六书文字:
小篆:
汉代隶书:
唐代颜真卿楷书:
宋代米芾行书:
明代董其昌草书
清代《康熙字典》印刷体:
5.中国古代大门都是用什么组成的
您问得这个东西叫做铺首,下面是详细介绍:兽面衔环——铺首 门扇上安装拉手,便于开门关门。
金属门外可充此用,且是一种装饰。叩环有声,是在敲门上铸有一对门环。
主要具有实用价值的门环,又往往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即铺首——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汉书·哀帝纪》"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唐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
" 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汉成帝时的一首童谣,说到铜色青青的铺首:"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歌谣影射皇后赵飞燕的得宠。
作为和下场,写《汉书》的班固说:"'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以宫殿木门上的铜铺首,隐言赵飞燕将被立为皇后。
颜师古释:"铜色青,故曰仓琅。铺首衔环,故谓之根。
"三字"仓琅根",形、色兼备,尤以"根"字用法绝佳。这三三字被后世传为铺首的异名。
古代铺首的造型,汉拿元庙殿门所装为龟蛇之形,这是四象之一——北方玄武。南方朱雀的形象也被嵌在门上,近年出版的《汉代图案选》,载有朱雀、双凤、羊头铺首。
虎、狮、螭等兽头状铺首,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则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早期铺首的实物,有秦咸阳宫遗址出上青铜铸件,造型为虎头变形,双目圆睁,铸纹流畅,已是精品。
铺首以威严斥诸视觉。在这一门饰形式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它是当门的辟邪物,如清代《字沽》所说:"门户铺首,以钢为兽面御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 铺首兽头,大约是由螺形演变而来。
其发明权,古人记在建筑业的祖师鲁班名下。这似乎是一种因循惯例的做法,不难理解。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罗列了两种说法:《后汉书·礼仪志》曰: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商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
《百家书》曰:公输般见水蠡,谓之曰:"开汝头,见汝形。"蠡造出头,般以足画之,蠡遂隐闭其户,终不可开。
因效之,设于门户,欲使闭藏当如此固密也。二说不同。
《通俗文》曰:门扇饰,谓之铺首也。"商人水德"而选螺饰门户,是替商代人拉五行说为旗帜。
鲁班画蠡,创制铺首的故事,迟于商,而至周,晚了一个时代,却更多几分大众情趣。蠡,即螺。
两说虽相异,但异途同归,不仅都取法螺狮,而且均看重螺的谨其闭塞、闭藏周密,着眼点也是相同的。元代人的作品中,又出了"户列八椒图"的描写。
王实甫《西厢记》剧末"沽美酒"唱词:"门迎着驷马车,户列着八椒图,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驷马车、八椒图,形容显贵。
白仁甫《墙头马上》:"你封为三品官,列着八椒图。"同一用法。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李肿《日闻录》广罗有关铺首的材料,却未及椒图。椒图何谓?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讲"古诸器物异名",举出十四种,如"囗囗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碑","螭吻其形似兽,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宪章其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兽吻其形似狮子,性好食阴邪,故立门环上",等等。
其中说到椒图: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口,故立于门上,今呼"鼓了"非也。……词曲有"门迎驷马车,户列八椒图"之句,八椒图,人皆不能晓,今观椒图之名义,亦有出也。
关于铺首来历的故事,说它如螺似蠡而好闭;陆容所说的椒图,正具有这些特点。"椒图其形似螺蛳",事情到此并未完结。
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将龙生九子的传说写进书里,椒图由"形似螺狮"而变成了龙子。杨慎写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囗囗、鸱吻之类也。
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词曲"门迎驷马车,户列八椒图",人皆不能晓。
今观椒图之名,亦有出也,见《寂国杂记》。又,按《尸子》云,法螺蚌而闭户。
《后汉书·礼仪志》,殷以水德王,故以螺著门户。则椒图之似螺形,信矣。
世上本无龙,龙的神话由人创作。创造出龙,且又编造龙神话的枝枝蔓蔓,于是有"鲤鱼跳",有"生九子"。
关于龙生九子,两说并存:蒲牢、囚牛、睚眦、嘲风、狻猊、霸下、狴犴、囗囗、蚩吻为一组名单,另一组是宪章、饕餮、蟋蜴、(虫蛮)(虫全)、螭虎、金猊、椒图、(虫刀)多、鳌鱼。后一个系列里包括椒图。
椒图的形象也是兽首街环。作为龙的九子之一,其"形似螺狮,性好闭,故立于门上",由商、周人模仿螺蛳,到椒图"形似螺狮",形式未变,变化的只是源出。
螺为水族,归于龙的家族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成了龙子,就唤它椒图。
包含在形式里的内容,则像是陈年老酒,窖了几下年,即所谓"性好闭"——以螺之闭,来强调门之闭。铺首兽头的威形厉志,那戒奋与示威合一的形象,透出的上是酿酒初始时的香醇。
人们可以这样品味,它貌似威加外界的样子,其实只不过躲进"螺壳"成一统,"守御"慎闭塞而已。闭藏周密,——铺首将一种精神,在朱漆的黑漆的门扇上展示了几干年,它透露着属于中华门文化精髓的东西。
附带说明,龙生九子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其原型当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载故事有关: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囗,十月,产子男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