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册必背的荀子写的古诗劝学
1、志士惜日短。
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3、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5、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古今贤文》7、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剑客》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10、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关于荀子的诗句
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2、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6、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8、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9、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10、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1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1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13、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14、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17、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18、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19、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宋·朱熹20、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21、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22、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23、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清·宋缍24、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25、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宋·朱熹。
3.新雷古诗怎么写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今年重庆市高考语文阅卷,笔者作为第四大题的阅卷组长,负责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的阅卷工作,对古诗鉴赏一题深有感触,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命题者的意图解读 今年,重庆卷的古诗鉴赏,从命题的形式上看,是两首诗比较鉴赏,与湖北卷的形式相同;从选择的古诗材料上看,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是初中教材,是学生学过的篇章,算是“熟章”,张维屏《新雷》一诗学生没有学过,算是“生章” ,生熟相配,既考了学生的知识又考了学生的能力,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思想;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实际上是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扎扎实实搞好教材的教学工作,夯实学生的古诗阅读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从设置的题目来看,重庆卷设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题主要是考学生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几乎都考了对诗词关键字词的理解,比如:辽宁卷古诗鉴赏的第二问“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第二个问是“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这实际上是考学生对诗句的具体理解。
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几乎都考了对诗句的具体理解,比如安徽卷古诗鉴赏第一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设置的第二个问是“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表面上是考对两首诗的末句理解,实际上是考学生对两首诗的整体把握。 由于题量和分值等原因,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没有考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等,全国许多省市都考了这方面的问题,今年不考不等于明年不考,来年的高三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 对评分细则的解读 对高考评分细则的研究,有助于来年的高考复习,有助于提高得分率。高考评分非常讲究得分点,考生一定要有得分点的意识。
比如, 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一题“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这道题两个问,共2分,考生应猜得到一问一分,第一个小问实际上是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就在原诗句之中,只要答道“觉春生”“安排着”“只待”三个关键词中的两个,给1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照抄原诗句不给分。第二个小问只要答出“新雷响”,暗示春天到来即可(当然,答出比喻或象征意义的也得分)。
其实这个答案也是扣原诗句中的关键词“却有情”“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个问4分,考生应该猜得到,分别把每一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答对了各2分, 《新雷》的末句“只待新雷第一声”寄托了作者对新生活、新气象(未来、前途、前景、机遇、生活……)的渴望(盼望、期望、期盼……);《己亥杂诗(其五)》的末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寄托了作者对新事物(后辈、晚辈……)的关爱 (奉献、甘愿牺牲……)。
答对了修饰语1分,答对了中心词1分。在制定评分标准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在操作过程中本着能给分,就尽量给分;能不扣分,就尽量不扣分的原则进行评分。从阅卷的情况来看,第一题得分率较高,第二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总的来说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
这说明古诗鉴赏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三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1、要弄清楚写了什么。
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思乡、怀古、忧愁、伤离、憧憬,也可能是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等等,在高考场上我们如何准确、迅速的把握作者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首先,是要抓住题目、作者和注释,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著名诗人往往有特定的生活背景,他的诗歌要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感情。
题解、注释常常暗示我们答题的思维方向。比如:辽宁卷选了苏轼的《东坡》, 题解“[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联系中学教材对苏轼的介绍,知道他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这时期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乐观旷达的情怀。
知道了这一点,答准题就并不难。其次,抓住诗歌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向。比如今年的重庆卷对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末句的理解,就要抓住“更护花”这三个关键字。
第三,注意词语的隐含的意义。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字的骨子里含有深刻的,甚至是多重的意义,古诗鉴赏就是要嚼出骨子里的深味。
今年湖北卷古诗鉴赏,苏轼的《东坡》中“铿然。
4.长歌行,这个古诗怎样写呢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5.【谁知道古诗词《〈荀子〉一则》】
《荀子》一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这个吗?。
6.写出关于劝学的古诗注明作者题目
《荀子 .劝学》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