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好柳体字 怎么练习硬笔书法
柳公权是晚唐时期善于吸取和善于创造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继承了二王和初唐各家的传统,又重点吸取了颜体和欧体的特点,经过创造,写出了新的风貌,其字清劲峻拔,结构谨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柳体传世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和《神策军碑》两种。
《玄秘塔》的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而《神策军碑》则结体峻拔,刚柔相济,骨肉停匀,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雄厚之中,被后人评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平生第一妙迹”。这两本帖都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
要学柳字,必须了解和熟悉柳字的特征。现以《玄秘塔》为例,将柳体的笔法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一、柳体楷书用笔的主要特点柳体字用笔是“方笔”和“圆笔”并举的。“方笔”是指笔划的起笔和收笔处都有棱角,呈方形。
如下面“十”、“生”、“太”、“右”等字的横画起笔就是方笔。而这几个字中的竖画和长撇,起笔是方圆结合,出现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出一个棱角,这样用笔,字的笔画显得厚重遒劲。
而圆笔写出的字,画点呈圆形,既无折锋痕迹。用笔方法是:起笔后裹锋运行,不使笔锋分散开,写到尽处,一顿而收。
这样写出的字显得格外丰润而圆浑。如例字“之”、“道”、“者”、“欤”中的笔画。
二、几种最有特点的笔划1、长横与短横长横为主笔,一般用在字的顶盖、中腰或底托部分。如例字“书”、“喜”、“真”、“业”中的长横画。
它们一般都伸左取势,中段稍细,两端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这样处理,避免字形瘦长,显得字体舒展,生动多姿。
“昼”、“奇”、“丘”、“异”字中的长横也是如此。 短横的形态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异。
如居于左偏旁中的短横为了避让,横的右端稍尖,称为“右尖横”。例字中“横”、“荡”中的草头,“符”字中的竹子头,以及“裴”字中左上的三横等就是这样。
数画并施的,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如“达”字的四横,形态各异,上两横长短、肥瘦、仰俯对比明显,下两横长短不一;又如“寿”字,上两横长短相近,但笔势不同,下面横折钩外张,而字中的长横行笔趋右上,线形不雷同;又如“诸”、“议”两字中众多的横画,其长短、粗细、形态都各不相同。
还有一种特殊的短横,它的形态短而粗,左右粗细基本一致,中间略下垂,两端略上翘,常常用在一些字的首笔。如“正”、“矢”、“夫”、“琉”等字中的首画横。
柳体横画用笔的共同特点:起笔齐,收笔顿挫明显。在起笔时要逆锋轻入笔,然后横切而下,并迅速向右行,不可迟钝,一顿作收。
2、竖钩带托竖钩带托是柳体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种钩在实际运用中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笔运行到竖的下端时,稍向左弯,然后略向上回锋,并迅速向左踢钩,如“乎”、“宇”、“承”、“摩”等字中的钩;二是笔运到竖画的末端,略向上提笔,使竖画的末端稍细,再向左迅速平出,如“东”、“事”、“来”、“乘”等字中的钩;第三类采用笔未到而意到的方法,将笔行到竖画末端时,笔锋略提,使钩似有似无,如“街”、“摧”、“录”、“于”等字中的钩。另外,钩画还有多种变化,如“刀”字的横折斜钩,“句”字的横折弯钩,“弥”字的横折弯钩,“乃”字中的横折折弯钩,都和前述的钩法类似,只是位置略有不同而已。
3、竖画的笔势竖画总是比横画粗壮,末端根据不同需要,分别采用垂露或悬针,如:“干”、“十”字。并列两竖呈现或相向或向背之势,一般全封闭的字体,如“固”、“国”、“圆”、“团”等字,两竖都相向,且右竖粗于左竖;而三面包围的字,如“门”、“闻”、“开”、“阐”诸字的两竖则采用相背之势。
4、撇画的种类与特点柳体字的撇,长撇柔曲,如“左”、“大”、“丈”、“妙”等字中的长撇;短撇挺直,视不同结构字体之需要,有弯头撇,如“有”、“右”;有平撇,如“香”、“千”;有短三角撇,如“征”、“佛”字中的撇画;另外还有直撇,如“为”字;回锋撇,如“盛”、“威”等字;兰叶撇,如“度”、“尘”等字中的撇。种种变化,不一而论。
5、粗壮有力的捺画柳字的捺画都较粗大,捺脚长,捺尾细。他的种类有直捺,如“金”、“舍”、“之”、“足”等字的捺;短捺,如“张”、“豪”等字的捺;侧捺,如“定”、“是”等字的捺;横捺,如“道”、“造”等字的捺;反捺,如“逢”、“腹”等字的捺。
撇捺相交时,则撇轻捺重,如“丈”、“教”、“授”、“没”诸字中的撇捺。另外,柳体中的火底点是与众不同的,其左两点向**斜,右两点向**斜,左右对称排列;中间两点略细长,常用短竖代替;左右两点略粗,多为四边形点,其斜度较中间两点更为明显。
这样安排,使四点具有变化和生气。如“无”、“照”、“鱼”、“燃”等字中的四点。
宝盖头的顶点多有弯头竖点,左边点常用短竖代替。而“六”、“方”、“主”之类的字,顶点多用**斜的四边形点。
并列两点依字形不同,有的采用两点向背式,如“供”、“异”等字的下两点;有的则采用相向式,如“粒”、“平”等字;有的则采用顺向式,如“益”字的上两点。
2.柳体而字怎么写
柳公权( 778-865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3.柳体毛笔字怎么写
柳体毛笔字用手写!首先是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了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弧线。
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
所谓笔法主要就是指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时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唯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笔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一开始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经之路。不临帖,全凭自己的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古人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至于笔和纸没有强求,一般的狼毫笔和旧报纸就是很好的毛笔字书写练习材料,初学者建议从练习楷书入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才可以稳步提高。
4.如何写好柳体字
一 柳字流传下来的大字碑版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两种; 一、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是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大达法师建立的,由朝 散大夫兼御史中丞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写,时年六十三岁。
全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原 石现存西安碑林。千余年来,虽历经传拓,字画仍清晰完好。
此碑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乃此碑之最大 特色,是柳书的代表之作。明代大书画家兼鉴定家董其昌评论柳书说;“余于虞褚颜欧皆 仿佛十一。
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意思是如 学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字,宜先从柳法入手,乃是捷径。
这从柳书《玄秘塔碑》的字迹来看, 可以观察其内涵二王的意趣,而又有深入浅出之妙,也足以说明董的评论是经过实践考 证的。 二、神策军碑 神策军原是唐制边防军队,后驻军禁中,便成为皇帝的卫队了,分 左右神策两军。
此碑建立于会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是柳公权在六十五岁时书写的。 内容记载唐武宗李瀍巡幸左神策军的事。
由于碑置左神策军驻地,驻军禁地,不准摹拓, 所以对外流传很少,因此碑文字口没有受到捶拓损伤,锋鋩棱角,俨然如新。其书法结 体严峻,除多出欧法外,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势雄力厚之中,刚柔相济,骨肉停匀,是高度概括了前人楷法的珍品。
世人评述此碑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 平第一妙迹”。确实,在柳书大字碑版中,《神策军碑》是继《玄秘塔碑》之后,另以雄胜面 貌出现的又一精心杰作。
现存拓本,据记载,为五代或宋初时所拓,是仅存而稀有之迹。 特别是此碑由于勒刻精良,所拓字迹,神完气足,几与真迹无甚差别,诚是难能可贵。
二 柳字的用笔特征 执笔在指,运笔在腕;书写纸上,形成点画,积点画而后成字体。因此字体的形态 表现如何,关键在于点画的用笔如何。
举凡点画的起止长短,方圆肥瘦,偃仰向背,正 直弧斜,轻重徐疾,虚实映带以及转折顿挫,藏锋露锋等等用笔问题,也就关系到字体 形态的表现问题。各家字体在用笔上都有它一定的讲究和方法,从而就形成了他的一定 特征。
所以初学临摹的人,必须首先抓住这些带有关键性的特征,才容易把字临摹得相 似或近似。关于柳字的用笔特征,应掌握如下几点: 一、由于颜书以丰筋胜,柳书以骨力胜,世人皆以“颜筋柳骨”并称。
同时也正因为 此,一般初学柳字的人,往往过分偏重于骨力的一面,而忽略了柳书于劲健之外,尚富 有丰腴妍润的一面,而将柳字临写得过分枯瘦,这一点必须加以留意。 二、柳体字用笔是“方笔”和“圆笔”并用的,“方笔”指在起笔和收笔处笔画有棱角,而 呈方的形状,并不是指什么角度正好九十度。
用笔方法,主要是逆锋起笔,如写横画, 在逆锋向左上角起笔后,就要向下落笔(这叫做欲横先竖),再转锋向右行笔;收笔时用 “回锋收笔”。如写竖画,在逆锋向左上角起笔后,就要向右横落笔(叫做欲竖先横),再 转锋向下力行。
如写撇,欲左下先右上(柳字在撇画或竖画,每多强调用“方笔”,所以 在起笔时,时常出现用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一个棱角)。如写捺,欲右下先左上, 这些都称为“逆锋”笔法。
在行笔时用铺毫,笔画尽处,每用顿笔。这样用笔,就叫“方 笔”,方笔点画,厚重遒劲。
圆笔指写出的点画呈圆形,圆笔在起笔后用裹锋,不使笔锋分散开。行笔不折不顿, 写到尽处,一住即收,无有折锋痕迹。
这样用笔,称为“圆笔”。柳体圆笔点画,格外显 得丰润而圆浑。
三、横画起笔方整,全用折锋起笔,从长短看,有短横长横之分,短横体态粗壮, 所以按笔较重,长横伸左取势,中段稍瘦,所以行笔至中段时,须稍提锋。柳体长横在 顶盖、中腰或底托部位时,都比一般为长,有时还长得比较突出。
横画笔势,虽向右上 取微含耸肩状态的斜势,但要使人一眼看来有安适平稳的感觉。有时横画两头微低,中 间高拱如覆舟的样子,这在横画较多的字如“书”,“昼”,“真”、“兵”等字都配用此画。
另 凡居于左偏旁的字如“木”、“扌”、“言”等偏旁的短横,为了要让右关系,右端要稍尖,人 称之为“右尖横”;或居于右偏旁的字如“才”、“寸”等偏旁的短横,为了要迎左的关系, 一般都用“左尖横”即左端比右端要狭窄些。 四、竖画起笔,折锋非常突出,有垂露和悬针之别,都根据字势需要而定。
中竖每 多用垂笔悬针,空抢收笔,力在抢尖。左右竖画,有相向和向背之分,如范字“圆”,“臣”, “雕”、“皆”等的竖画,相向形态,都较突出。
五、柳字的“点”,方圆并用,变化较多。其在“宝盖头”的首点,多用竖式方折之点, “宝盖头”左点,每多借用短竖为点,如范字“官”、“宅”等。
另如“文字头”的首点,或方 或圆,都用侧式。方点体势,斩钉截铁,圆点体势,丰厚滋润,如范字“主”、“玄”之点。
六、柳字的撇,速度较快;柳字的捺脚较长,捺尾较细。撇捺相交之笔,轻撇重捺, 一如颜法。
· 七、“火点底”的横四点,其中间二直点,多参用短竖成点;其在“绞丝旁”的下三点, 其中间一点,也以短竖出现;“水旁点。
5.柳体字中"姓"字怎样写
柳体字中"姓"字,如下: 柳公权柳体书法简介: 柳公权的书体,初学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后又遍习各家之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故突破了各家的局限,别开生面,体势劲媚,富于变化,外疏内密,自成一家。
柳公权柳体字体的用笔特点,主要是逆锋起笔,“方笔”、“圆笔”并用。即:写横画时用“欲横先竖,欲右先左”的写法。
写竖画时用“欲竖先横,欲下先上”的写法。横、竖画写完后,往往回锋收笔。
写撇时“欲左下先右上”;写捺时“欲右下先左上”,行笔用铺毫,停笔则微顿。因之柳书字体锋芒棱角突出,笔力厚重遒劲。
横画有长短之分,短横体态粗壮,按笔较重,如居字左旁的木、手、言等偏旁短横,为要让右,则右端稍尖,即“右尖横”;居字右旁的寸、才偏旁字,为了迎左,则左端窄狭,即“左尖横”。写长横则伸左取势,中段稍瘦,即行笔至中段时稍提锋,如长横在顶盖、中腰或底托部位时,都比一般横画要长一些,有时长横的两端要低一些,中间拱起,形成微弧。
写竖画起笔,折锋特别突出,根据字势的需要,写出垂露或悬针,中竖多用悬针,侧竖喜用垂露。左右两竖,则有相向和相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