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临写《张迁碑》
以前,我总迷恋于行草的自由挥洒、适于抒情写意,且每每自得其趣,颇有踌躇满志之感;然而,现在偶尔静下来,翻翻原来的东西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什么呢?古味。
既然看出了自己的不足,就当想办法弥补。于是,我想到了写隶篆:先写一段时间的隶书,继而追摹篆书,大约可以奏效。
我从书柜中抱出一堆汉碑,开始东挑西拣——这已是我的习惯,选帖时一定得琢磨哪些东西才是对胃口的。《曹全碑》太过妩媚,《韩仁铭》失之开张,而《乙瑛碑》大多结体嫌俗……最后,我敲定了《张迁碑》。
因为,它自然、古拙、倔强等多方面的美,一下子牢牢抓住了我的感觉。 蒋骥《续书法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心中,然后临摹,既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
这是在强调临书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我虽不曾做得如其所言那般细致入微,但在认真浏览、熟悉全碑的同时,我还是尽量找出一些对《张迁碑》的研究文字,仔细阅读,以期加深我对此碑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我还试着为碑文标点,大致通晓其意(我体会出,此举看似于临帖无益,实则有不少帮助)。 然后,我开始观察和分析它的单字结构及用笔特征。
其结构,除了笼统的“蚕不二设,燕不双飞”、“隶欲精而密”等描述外,尚有另外一些特征。先从整体着眼,它的结构属方正谨严稚拙一类,体势略扁,字字重心平稳,自然不拘,恰似山野村民,淳朴无饰。
如起首之“君”、“迁”、“公”、“留”、“人”、“也”等字,皆质朴可爱,安若泰山。 再从局部观察。
留心一下此碑中的“口”字形结构,多为上宽下窄,似花盆状,呈上托之态;各字中的横画,有数横连属直而平行者,有偶尔中部稍向上挺或中部略向下曲者,无不随字势而定,处理得恰到好处。以上列举的情形,例子较多,几乎触目皆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碑中尚有不少假借字与别体字。借助自己的文字功底及其他关于此碑的研究资料以弄清这些细节,对于自己临帖,特别是释通文意,不无裨益,如“张是辅汉”中“是”假作“氏”,“禽狩”中“狩”假作“兽”等;“社稷”中“稷”的别体等等,余不一一列出。
还有将结构稍加变形者,奇趣顿生,妙不可言。如“常”、“从”、“系”、“虚”等。
更有众多将笔画略为增损者,造型奇崛,意态横生,如“龙”、“啬”、“震”、“艺”、“数”、“旧”等,一般都变有所据,美不胜收。 在用笔方面,常识性的“蚕头燕尾”等自不待言。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多用方笔,起收用方笔者比比皆是。应该动脑筋的是,用钢笔去临写,怎样表现方笔呢?我的体会是:起笔时,若是竖画,则以笔尖凌空正下;若是横画,则先稍作下行之势,随即右行。
收笔时,待笔尖正行于笔画末梢时凌空收势即可。 然其笔画转折处,又多用圆笔,如“披”、“诗”“对”等等。
圆笔用钢笔去表现时,则要求笔尖运行时用力均匀,速度稍慢,呈弧形前进,切忌中途顿挫。 因为其用笔从整体而言是属笔力内敛型的,故其横、捺画出波时,幅度皆不大,好象为一种内聚之力所牵制。
撇画,一般隶书中收笔时都开拓纵笔,极意夸张出波,然此碑中撇画,运笔却大多迂缓内收,仅以形曲略示撇意而已。此二类者,例子都较明显,故不欲列举。
碑中尚有一些错处,明显的如将“暨”误刻(抑或是误书)为“既且”二字,“政”误为“畋”等,亦当弄清。 在整幅临写时,既要注意单字的大小俯仰,又要刻意领悟内在的那种生生不息的连贯气脉,力求做到有笔有意,形神兼备。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艺术的创造性,但是,即使是临写他人的东西,只要善于融入自身的艺术精神及思想感情,我认为,同样可以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一管陋见,愿朋友们能得到些许有益的启示。
2.卢文弨灵前焚帖 翻译
卢文弨有汉朝《张迁碑》贴,石碑上的文字印在纸上非常工整漂亮,秦涧泉非常喜爱想向卢文弨给他。卢文弨不肯,一天,他乘卢文弨外出之际,到卢文弨的书舍拿了《张迁碑》就走了。卢文弨回来后知道了,追到他住的地方,把《张迁碑》抢夺回来了。 还没有到半个多月,秦涧泉突然暴病死亡了,卢文弨在祭奠结束后,从袖子中拿出这个碑文,哭着说:早知道你将和我永别,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吝啬,现在耿耿于怀,特地来弥补这个过错,“取出碑文帖子在灵前焚烧掉了。
纯属自己翻译,可能有些地方有些出入,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个。不好意思啊。、
3.《张迁碑》是谁写的
《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作者佚名。
此碑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故令张迁而立。明初出土,存放山东东平县,现存泰安市岱庙。碑文中“东里润色”四字于明代以后损坏,拓本以四字未损者为贵。
《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张迁碑高九尺五寸,宽三尺二寸,共十六行,满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书法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传世墨拓以“东里润色”四字完好者为明代拓本。
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碑石在山东东平州学(今山东东平县)。原石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隶书。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碑文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碑文多别体,所以有人怀疑是摩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杨守敬《平碑记》云:〖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明拓本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清初拓首行〖焕〗字完好。杭州有翻刻本。
此碑用笔以方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4.隶书学习,怎样写好《张迁碑》
在深入学习《张迁碑》之前,务必先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张迁碑》所属的书史地位。
我们足见《张迁碑》在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超强的艺术影响力。其次.是要善于读碑和临碑。
梢于读碑有时胜于反复幕写,这样,更易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迁碑》的总体风格古拙凝重,其用笔多方、笔势斩截,结字内效、巧中有拙,因字立形、敢于取险,并多变化。
章法参差错落,一任自然,若繁星在天,一派天机。所以我们在读碑时要有目的的对砷中的用笔、结字、章法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其神采,力争化碑中之形为胸中之意。
同时,还要勤于临碑。临碑的要求是:通过对临和背临的方法,不仅达到形似而且要达到神似。
即在用笔、结体、风格、气势等方面都要求与原碑相似,同时还要学其胆识,敢于打破规律,表现个性,敢于遗貌取神,把每一笔、每一宇、每一幅都写得铮铮作响,如深穆凝爪的青铜器一般。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再次,就是要讲求笔法,注重用笔的变化。书法,主要就是笔法。
笔法,简言之,就是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运笔包括起伏、中侧、方圆、藏露、轻重、疾涩等变化。
故康有为种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而《张迁碑》的妙处,更在于运笔的变化多端,本书详列了《张迁碑》八个获本笔画近百种造型变化,也未必详尽。所以我们要真正写好《张迁碑》务必讲求运笔方法,使笔画线条宫于变化。
比如中铮行笔问题。这是书家们历来术行的笔法准则,只有笔铮,卜正,写出的点画才能圆满劲健。
因此写《张迁碑》要以中锋为主,但也要结合使用侧锋。因为中锋、侧锋是相互依赖而又并存的两种摧木笔法。
无“侧”也就无所谓“中”。结合使用侧锋可以使笔法更富于变化。
又如川笔的方圆轻重变化。方笔方v庄重,刚健雄浑,倘纯用方笔,则又撇得呆板拘谨,缺乏神采;阅笔圆转遒劲、活泼秀丽,似如果单尹”,则易流于轻浮、单薄。
《张迁碑》川笔就是以方为主.但经过长年风化,这些刀痕变得模糊,使人感觉方而不利,火气个无。因此,我们在临写《张迁碑》时不要囿于一法,要坚持方圆并施的用笔方法。
此外,我们在临写时还要注意其藏铮、露铮、轻提爪按、疾行涩进等川笔的变化,既要忠于原碑,又不拘于一法.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5.张迁碑的字有什么特点
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
《张迁碑》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在整体上虽扁方,整饬划一,又因字立形,顺其自然,险中求正,字体端庄朴茂,笔短意长,有些字突出主笔横画和捺画,以尽其势。全碑各字稳而不呆,动感强烈,动中求稳,稳中求变。
神采奕然的体态特征在形体、笔画的避让、空间布白的处理、平正与险绝的错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似简单,实则妙趣横生,有“险绝”后“复归平正”之感。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张迁碑》对清代隶书影响极大,在近代仍占有独特的地位。与东汉其它名胜古迹相比,它是东汉桓陵时期流行的汉隶的一项创新,注重规范。它给纪念碑带来了一种活泼的态度,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石碑不仅是汉代的代表,也是魏晋的风格,对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