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浮冰上》的生字及主要内容(预习)急
教学目的:一、分析诺尼和尼玛可的形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二、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三、思考小说要探讨的主题,让学生懂得如何与有生命的大自然相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学会运用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二、通过“移情”的方式,联想到人类与自然的生存关系,让学生懂得如何与有生命的大自然相处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播放影片片段)刚才我们看到了一段非常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处处都充满了生命的跃动,我们的主人公——小男孩诺尼就生长在这片乐土之中,他善良而又富有爱心,和周围的小动物们都成为了好朋友,尤其是那只陪伴他一起长大的猎犬尼玛克,更是他忠实的老朋友.有一年冬天,诺尼带着尼玛克来到冰山上玩耍,但不幸的事发生了:冰块突然裂开,他们俩被困在了浮冰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翻开课本《浮冰上》,一起来看一看.二、自读课文1、回忆小说的三要素.2、请同学概述课文情节.三、精读课文1、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这一矛盾心理的呢?答: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他复杂的心理过程.2、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反映诺尼和尼玛克心理变化的有关词句.一、二两组负责诺尼,三、四两组负责尼玛克.析:诺尼:磨刀,尽量不去想,硬起心肠,心在流泪,痛恨自己,竭力压制,喉咙梗塞,动手,抽咽震颤,扔刀,张开双手,扑,倒了下去尼玛克:迟疑恐惧,感觉痛苦(缩头缩脑),充满痛苦(眼),越走越近,打转嗥叫,扑、踩、冲击、舔3、请两位同学分别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诺尼和尼玛克当时的心理活动.诺尼:磨刀,决定杀犬;尽量不去想,不忍心杀犬,心里很痛苦;硬起心肠,又一次下定决心;心在流泪痛恨自己,因为自己为了个人生存竟决定杀死爱犬;竭力压制,不让痛恨自己占上风,但很难;喉咙梗塞,心又软下来;是动手的时候了,最后一次下定决心;抽咽震颤,最终不忍心下手,恢复了理智;扔刀,放弃杀犬、改变主意.尼玛克同样如此:面临生存危机,选择了放弃生存.4、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这也正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学习的方法.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表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表演的是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的动作、神态,以及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四、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1、问:尼玛克是诺尼忠实的好朋友,诺尼却产生了杀死尼玛克的念头,他的这种心理合理吗?合理的.因为诺尼也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才杀死尼玛克的.他当时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我们说诺尼的求存心理是可以理解的.2、问:那他后来为什么又要放弃呢?最终选择不杀死尼玛克?因为诺尼想要活下来,而尼玛克肯定也想要活.诺尼对尼玛克怀着一种很质朴的情感,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上他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尼玛克那痛苦、哀伤的表情唤起了他人性中的爱,对尼玛克的爱战胜了求生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恐惧,正是他的善良使他们最终获救,赞美了人世间爱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五、探讨:在今天,人与自然的现状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与有生命的大自然相处呢,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的体会.(播放三段录影片段)六、布置作业1、对文章的词句进行质疑2、随笔:通过对身边某个人的动作、神态描写,反映他心理的变化活动板书设计:诺尼 尼玛克磨刀 闪着异光尽量不去想 硬起心肠 爱 迟疑,恐惧,喘气,缩头缩脑,心在流泪,痛恨自己,压制,梗塞 越走越近,眼里充满了痛苦是动手的时候抽咽,震颤,扔刀,张开双手,扑,倒了下去 打转嗥叫,扑、踩、冲击、舔 选自《语文教案》。
2.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1.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教学重点时,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中所要完成的最基本、最主要内容,而确定教学重点应该首先以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
以前学科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知识是否在知识体系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教学重点。
从学科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基本知识体系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起来确立为教学重点。
2.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重点的根本那么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则是确立教学重点的基础。不仅要对所教授的内容作深入地剖析,理出知识的层次与联系,还要相应地找出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好教学重点。
3.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确定教学重点 新课改的重要改变之一是为教材 服务变教材为我服务。所以要求我们不仅立足教材还要跳出教材结合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点。二、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 难点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教材的难度大。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
抽象的、宏观的内容难度就大;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小的,难度就小些。形式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
语言有艰深晦 涩的,也有明白易懂的。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
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解决问题就容易一些;相反的就难一些。难点的存在跟一个人的禀赋也有关系。
反应敏捷的,解决问题就快些;反应稍慢的就难 一些。这样就使问题复杂化了——要讲清难点,且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所以确定难点有个前提,这就需要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时学生对唯物主义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容易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错误认识,而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又很抽象,所以形成学生理解的难点。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不能把物质和意识概念讲透,那么学生在学习一系列辨证唯物论的知识时,就会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
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
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又是教学中的大知识板块,这是教学中的“大重点”和“大难点”。
如矛盾的相关知识。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融汇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而形成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讲不好则会步步干扰,乱成一团。
因此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只有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一、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二者是统一的。如:规律是客观的。
这个问题不仅是该框题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规律观的基础。因此成为本课的重点。
而规律的客观性强调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知识上的表面冲突,所以又成为了教学难点。重点的突出有利于难点的突破,而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重点的深。
3.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又需教师的很好的引导和思考。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导、联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
善于引导。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所以,教师须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善于联系联想。善联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有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所以,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那样只能弱化教学效果。善联,一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时代的气息引入课堂。二要联系学生以前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结,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衔接与递进,在联系中将新知识融为一体。三要联系教师自身的学习感悟。教学既是教与学的传导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感悟,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化解难点的做法和体会,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总之,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效益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4.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 史桂梅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要点,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是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
1、依据课标生物课程标准(P4)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前有很多学科的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改以来通常说的三维目标也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很多学校也要求老师在写教学目标时要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写,《大连市初中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也是按照这三个维度确定的教学目标,但是生物课标中却没有明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生物专家认为生物课标的能力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个人不能苟同。在编写《课堂教学案例》一书时,朱正威老师当时是说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写,但不必明确列出,以免有的节没有能力或情感目标,空着也不好看。
我觉得今天我们仍然暂时按照朱正威老师的意见来写。2、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要全面。
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节课中,可以适当地增删,有所侧重。
要明确。是指不要过于随意拓展。
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
一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二要能体现四要素。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要难度适中。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
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题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目标太笼统、含糊、不符合要求。
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测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试)语句来陈述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
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表述(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并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以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的作用。
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能认出……”、“能描述……”、以及“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
“能认出”、“探究”、“能描述”、“栽培”、“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参考课标最后一页(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行为条件:明确限定。
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的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详细的……”便是对“写出观察记录”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谁?(学习者)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二、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本身和作者的编写意图来确定教学重点。
在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最主要、最本质、带有主导作用的关键性知识和顺利进行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由教学目标确定。根据课标具体内容标准的水平层次。
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三。
5.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一、问题的提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教材教法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能尽快学会和掌握动作的技术和技能。
在教案中出现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经历了一个从20世纪80年代前不设重点和难点、90年代开始只设重点到新课改后比较强调重点和难点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在体育教学中对动作技术理解的细化和深化。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能力,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前在体育教学中,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教学目标定得比较模糊,想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很清楚,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深度不够,抓不准动作技术重点的和关键的部分,对重点和难点的概念不清楚,造成了在教学中重难点抓不住,重难点定位不准确的现象。长期以来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研究颇少,资料缺乏,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和规范的表述。
为了使教师们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从重难点的内涵、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重难点的方法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操作等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和尝试。借以抛砖引玉,供教师们研究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教学重点和难点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