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斯可矣。”意思:(不同角度)以外,在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出自《论语·公冶长》
次相互的“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是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旧看做确数。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季文子遇事都要思考多次才去行动,孔子听说后,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2.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下句,做人怎么接下句
思而后行不是说哪三思意思,而是说你要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想过三次之后再做出这个动作以免你日后后悔所以叫做三思而后行..
有人经常说:“三思而后行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所以,从古至今,有不少志士名人教育后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可以说,“三思而后行”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一条成功的做人的经验之谈。
那么,如何理解古人所说的“三思而后行”呢?“三思”又指的是哪三思呢?古人所讲的“三思”
从字面上看是“三”,但并非仅指是一定要三个思,这“三”是泛指多思考、善于思考的意思。若如果要说“三思”就是要“思考”三个方面的话,那也不无道理,也能说得过去。我理解这“三思”,至少应当是要思考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有没有利?有利益的事,就行;没有利益的事,就不要行。当然,这有利益,指的不光是自己,也包括别人的和大家的利益。只要看准了的有利益的事,特别是对别人和大家有利益的事,就要干,而且一定还要干好。
其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有没有弊?有弊的事,就不干;没有弊的事,才可以干。同样,这个弊也不光是指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和大家的。只要看准了,有弊的事,尤其是对别人和大家有弊的事,就不干,而且一定要坚决不干。
另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利与弊进行分析和比较,权衡利弊。要看做一件事情,是利大还是弊大?是利多还是弊多?凡利大的事、利多的事、弊小的事、弊少的事,就干;反之,凡弊大的事、弊多的事、利小的事、利少的事,就不干。特别是那些对别人和大家弊大的、利小的、弊多的、利少的事情,一是要坚决不干,二是非要干不可的,也要慎重地干,尽可能地去弊为利、变弊为利、化弊为利,把坏事变成好事。同时,还要分清,那些是从眼前看是有利的,而从长远看是有弊的,那些是从眼前看是有弊的,而从长远看是有利的,要全面地进行思考,从整体上看有利的就干,从长远看是有弊而没利的就不干。
总之,“三思而后行”,决不是一句空话,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三思而后行”,这话好说,但真正做起来,尤其是能做好了还是比较难的。但正因为难,古人才告诫我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是古训,也是真理。
3.上联:事不三思终有悔,下联:人能百忍自无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出自——冯梦龙 《醒世恒言》
办事情、处理问题,如不反复思考,最终会有懊悔,
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时,如能百般忍耐,自然就没有烦恼忧愁.
此联选自·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
上联是说,办事情、处理问题,如不反复思考,最终会有懊悔.“三思”,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也指《孔子家语·三恕》中的三思:“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下联则谓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时,如能百般忍耐,自然就没有烦恼忧愁.这里的“忍”,指忍耐,克制,忍让.正如魏尚书格言所云:“恭谨忍让,是居乡之良法”(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魏尚书格言》).所谓“百忍”事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祀)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