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里之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始于足下。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节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千里之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始于足下。
意思: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原文:《道经·第十九章 》作者·李耳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扩展资料《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文章节选: 1、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 解释: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自《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自《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5、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出自《老子·德经·第七十二章》 解释: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3.千里之行的下一句
千里之行的下一句是始于足下。
1、原文
中华远古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译文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扩展资料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3、英文翻译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4、近义词:积少成多
积少成多:亦作积小成大。谓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5、反义词:好高骛远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6、造句示例
1、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还是脚踏实地地学习吧。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改变将来,就得从现在开始。
参考资料千里之行_搜狗百科
4.千里之行下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
出处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希望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