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立文言文
原文: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
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复壮其勇,酌卮酒挥涕劳之。
城陷,复与其家皆死,独子佾先去。州教授郑褒亦骂敌而死。
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入城求复尸,恸哭手瘗之。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诏授忠翊郎、权知州事。立奏为复立庙,每遇岁时及出师,必帅众泣祷曰:“公为朝廷死,必能阴祐其遗民也。”
齐人闻之归心焉。 翻译:赵立,徐州张益村人,因为勇武被招募成为士兵。
靖康初年,金人大举入侵,盗匪群起,赵立因屡立战功,被任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兵攻打徐州,王复据险坚守,命令赵立督战,赵立被六支飞箭射中,却越战越勇。
王复因为他的英勇,含着眼泪为酌酒慰劳他。后来城池陷落,王复和王复的家人全部被杀,只有他的独生子王佾因先离去而没有被害。
徐州教授郑褒也因为辱骂敌人而被处死。徐州刚刚破城时,赵立和金兵巷战,抢夺城门想要逃出,结果被金兵击晕过去。
后夜时下了小雨,赵立这时候苏醒。杀了掉了金军守卫,在城中找到王复的尸体,痛哭着用手将王复掩埋。
赵立暗中联系乡民想要从新收复徐州。得知金国的军队向北归还,赵立立刻率领残兵在后面追杀,切断金兵的退路,夺得舟船锦帛博数以千计,军队的士气得以振奋。
趁机招募乡民,重新夺回了徐州。赵立被授予忠翊郎、权知州事。
赵立上奏为王复立庙。赵立每逢遇到出征,必定率领众将领在庙前祷告说:“您为国家而亡,死后在阴间也一定会保佑我们这些活下来多人。”
齐地的人听闻了这些话全都归附与他。(徐州古代属齐国)原文: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累迁右武大夫、忠州刺史。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
诏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
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
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立引兵出战,大破之。
翻译:这时候山东诸郡强盗草莽四起,赵立在暗中帮扶,一时威名流传。赵立后因功升迁,官至右武大夫、忠州刺史。
此时正值金军左将军昌围楚州,楚州告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敌。
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带领自己的兵马前往解围。赵立且战且行,一连七战全胜,最后才到达了楚州,这时赵立的两个脸颊都被飞箭射中,不能说话,所只能用手指挥,直到进入楚州城,安排将士休息后,才拔出箭簇。
皇帝降诏让赵立留守楚州。第二年正月。
金军再次围攻楚州,赵立命令拆毁废弃的房屋,在城下点燃形成火池。手下的士兵则持兵刃严阵以待。
金军登城,则钩取后投入火中。(猜想应该是像铁钩一样的守城兵器,金军登城时,钩断云梯,士兵全部坠下火池。
[二十日,贼列骑成阵逼城,驱人抬鹅车、洞子、楼座,用牛皮并毡包,漫攻齐安门。 被城上人及城门上门空处,先以撞竿、扥叉抵定,次用搭钩钩去洞子上皮毡,坠大石及砖石摧击,又用弓弩箭射,其贼退去。
(宋朝守城战的一段记录)])。金军组织干死队通过突击登城,又被杀尽。
禁军无奈撤军。五月,兀术南征北回,筑起六座高台,想要借楚州运送辎重。
赵立斩杀了兀术派遣的使者,抢夺了辎重。兀术大怒,在楚州南北设立了两个屯兵之处,断绝楚州的后勤,赵立领兵出城作战打败了破兀术。
原文:会朝廷分镇,以立为徐州观察使、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兼知楚州。立一日拥六骑出城,呼曰:“我镇抚也,可来接战。”
有两骑将袭其背,立奋二矛刺之,俱堕地,夺两马而还。众数十追其后,立瞋目大呼,人马皆辟易。
明日,金人列三队邀战,立为三阵应之,金人以铁骑数百横分其阵而围之,立奋身突围,持挺左右大呼,金人落马者不知数。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翻译:正值朝廷分封藩镇,任命赵立为徐州观察使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兼知楚州,赵立一天带着六个随从出城,大声的对金军说:“我是本镇的镇抚,你们敢来迎战吗?”金军听闻后有两人想要在背后偷袭他,赵立提起金军两个长矛反刺向他们,二人全都掉落在地,赵立夺得两匹战马而还。
后面有金军的数十名骑兵追赶,赵立怒目大喝一声,后面的追兵就全部逃避开。第二天,金军列三队挑战。
赵立以三阵应之。金军用重骑兵数百骑将赵立分割保卫,赵立奋起突围,挺身而立大声呵斥,金人被击下马者不计其数。
在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个大湖。金军将部队散落其中,断绝两地的联系。
因此楚州的粮道被阻塞。刚开始被围困的时候,可以吃一些野草,水草。
后来就只能吃榆树皮。 原文: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