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笔怎样写
勤于采撷 意兴笔随——谈谈怎样写随笔
2006-3-20 0:0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张炳嘉
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手笔。
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
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由此可知:随笔不必有什么固定的内容,也不必一定是知识性的、哲学性的、宗教性的——对这种种也不必一概排除。随笔的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独自的理解,对其妙味有所感悟,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这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文学本来不外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反映,人类某种表达习惯的再现。例如,戏剧演出便是借助视觉和听觉来模拟生活;此外,还有说书人或民间歌手的说唱、歌谣、信札、谈话——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学当中无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应类别。
随笔其实就是不拘体例,随“意”表达的文章,常以片断的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行所思,其“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夏丐尊语);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可写景,谈天说地,摹绘心情,评点世事,漫话人生,意兴笔随,自然成文。因而,它有很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与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灵感和学用语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练写随笔,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要坚持“自由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目前,在部分同学中流行一种不好的文风,那就是矫揉造作,硬性模仿,甚至胡编乱造,做作气严重。这主要是为了“应试”而出现的偏向。有人戏称这是做“套子式”的文章。如何纠偏?最好从练写随笔做起。要写好随笔,不做写作的“套中人”,就一定要“崇真求实”,树立“自由写作”的观念:只要自己觉得有意味的,都可以写下来,不拘形式,不受羁绊,不媚世俗,不人云亦云,让心田辉映着纯真的亮色,让思想感情的清泉潺潺流淌。
第二,要勤于采撷,从生活中开掘写作的源泉。
有人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阅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绝大多数同学还谈不上有曲折的经历,也不可能广泛地接触社会,这是我们的不足,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缺少写作的源泉,也不能说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那么,我们写作的源泉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多梦的年华、浪漫的情思、难解的困惑、省悟的欣喜,我们生活中的苦涩与甜美,我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点点滴滴都可以一吐为快,涉笔成趣。只要敏于发现,勤于采撷,我们就会发现,“随笔”的源泉永远鲜活,永不枯竭。
第三,要认真读书与思考,凸现自己的“个性色彩”。
所谓“个性色彩”,就是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识,乃至独树一帜的文章风格、人文品格和创造精神。要写好随笔,达到得心应手、“进乎技矣”的高妙境界,就必须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辩证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的提炼,来一个“六经注我”,来一番“自言自语”,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均写出独特的见识来,给人、事、物注入“我”的灵气。
随笔的写作,说到底还在于“勤”。勤能聚宝,熟能生巧,通过日常勤读、勤问、勤观察、勤写作,锲而不舍,到时候,我们自然可以随心所欲,驾轻就熟。
2. 随笔怎么写
随手
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
随便
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
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总结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
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键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3. 随笔要怎么写
当然要用心去写!
只要用心去看,用心去想。
就好了!
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手笔。
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
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由此可知:随笔不必有什么固定的内容,也不必一定是知识性的、哲学性的、宗教性的——对这种种也不必一概排除。随笔的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独自的理解,对其妙味有所感悟,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这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文学本来不外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反映,人类某种表达习惯的再现。例如,戏剧演出便是借助视觉和听觉来模拟生活;此外,还有说书人或民间歌手的说唱、歌谣、信札、谈话——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学当中无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应类别。
随笔其实就是不拘体例,随“意”表达的文章,常以片断的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行所思,其“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夏丐尊语);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可写景,谈天说地,摹绘心情,评点世事,漫话人生,意兴笔随,自然成文。因而,它有很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与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灵感和学用语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练写随笔,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要坚持“自由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目前,在部分同学中流行一种不好的文风,那就是矫揉造作,硬性模仿,甚至胡编乱造,做作气严重。这主要是为了“应试”而出现的偏向。有人戏称这是做“套子式”的文章。如何纠偏?最好从练写随笔做起。要写好随笔,不做写作的“套中人”,就一定要“崇真求实”,树立“自由写作”的观念:只要自己觉得有意味的,都可以写下来,不拘形式,不受羁绊,不媚世俗,不人云亦云,让心田辉映着纯真的亮色,让思想感情的清泉潺潺流淌。
第二,要勤于采撷,从生活中开掘写作的源泉。
有人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阅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绝大多数同学还谈不上有曲折的经历,也不可能广泛地接触社会,这是我们的不足,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缺少写作的源泉,也不能说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那么,我们写作的源泉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多梦的年华、浪漫的情思、难解的困惑、省悟的欣喜,我们生活中的苦涩与甜美,我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点点滴滴都可以一吐为快,涉笔成趣。只要敏于发现,勤于采撷,我们就会发现,“随笔”的源泉永远鲜活,永不枯竭。
第三,要认真读书与思考,凸现自己的“个性色彩”。
所谓“个性色彩”,就是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识,乃至独树一帜的文章风格、人文品格和创造精神。要写好随笔,达到得心应手、“进乎技矣”的高妙境界,就必须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辩证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的提炼,来一个“六经注我”,来一番“自言自语”,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均写出独特的见识来,给人、事、物注入“我”的灵气。
随笔的写作,说到底还在于“勤”。勤能聚宝,熟能生巧,通过日常勤读、勤问、勤观察、勤写作,锲而不舍,到时候,我们自然可以随心所欲,驾轻就熟。
4. 随笔怎么写啊
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手笔。 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 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由此可知:随笔不必有什么固定的内容,也不必一定是知识性的、哲学性的、宗教性的——对这种种也不必一概排除。随笔的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独自的理解,对其妙味有所感悟,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这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文学本来不外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反映,人类某种表达习惯的再现。例如,戏剧演出便是借助视觉和听觉来模拟生活;此外,还有说书人或民间歌手的说唱、歌谣、信札、谈话——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学当中无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应类别。 随笔其实就是不拘体例,随“意”表达的文章,常以片断的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行所思,其“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夏丐尊语);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可写景,谈天说地,摹绘心情,评点世事,漫话人生,意兴笔随,自然成文。因而,它有很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与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灵感和学用语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练写随笔,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要坚持“自由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目前,在部分同学中流行一种不好的文风,那就是矫揉造作,硬性模仿,甚至胡编乱造,做作气严重。这主要是为了“应试”而出现的偏向。有人戏称这是做“套子式”的文章。如何纠偏?最好从练写随笔做起。要写好随笔,不做写作的“套中人”,就一定要“崇真求实”,树立“自由写作”的观念:只要自己觉得有意味的,都可以写下来,不拘形式,不受羁绊,不媚世俗,不人云亦云,让心田辉映着纯真的亮色,让思想感情的清泉潺潺流淌。 第二,要勤于采撷,从生活中开掘写作的源泉。 有人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阅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绝大多数同学还谈不上有曲折的经历,也不可能广泛地接触社会,这是我们的不足,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缺少写作的源泉,也不能说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那么,我们写作的源泉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多梦的年华、浪漫的情思、难解的困惑、省悟的欣喜,我们生活中的苦涩与甜美,我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点点滴滴都可以一吐为快,涉笔成趣。只要敏于发现,勤于采撷,我们就会发现,“随笔”的源泉永远鲜活,永不枯竭。 第三,要认真读书与思考,凸现自己的“个性色彩”。 所谓“个性色彩”,就是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识,乃至独树一帜的文章风格、人文品格和创造精神。要写好随笔,达到得心应手、“进乎技矣”的高妙境界,就必须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辩证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的提炼,来一个“六经注我”,来一番“自言自语”,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均写出独特的见识来,给人、事、物注入“我”的灵气。 随笔的写作,说到底还在于“勤”。勤能聚宝,熟能生巧,通过日常勤读、勤问、勤观察、勤写作,锲而不舍,到时候,我们自然可以随心所欲,驾轻就熟。
5. 随笔怎么写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十八首之一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 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略作修改。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譬如徐喆雯的《求医》,写了她挂急诊的经历。看病谁没有经历过,有什么好写?然而作者并不这么想,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虽是随手写来,却把她患病的痛苦、父母的关切和医务人员的冷漠对比着写,通过一系列细节,真实可信地写得丝丝入扣,感动着读者同她一起呼唤“医德”的降临。你可以说她写得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就事论事,未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能写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对于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也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今后的提高是并不难的。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是要引人向善。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就拿詹颖珏写的《心底的旋律》来说,面对一批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人们大多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轻视甚至厌恶他们。而我们的作者呢,则是“尝试着去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由于她“用人世间最真诚的爱叩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她也“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这篇习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吧!十分可贵。我们应当同这位小作者一样,与人为善、引人向善,不游戏人生,不圆滑逃避,也不偏颇固执,这样,随笔是能写好的。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点上,清川的《老屋子·新主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他写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那“很窄很深的弄堂”,那“吱吱嘎嘎的楼梯”,那“没有浴室”“有的只是木制马桶”的“设备”……但我读了却和作者一样,“永远不会嫌马桶臭、弄堂窄、老房子的破落”,因为他还写了住在这里的人,写了那对爷爷奶奶对他关怀无微不至的,写了那几乎整个弄堂的邻里都与他和睦相处……正是这些人间的真情挚爱,使他“感到一种幸福,单纯的幸福,无所奢求的幸福。”写得多美啊,可以称得上意味隽永了。这要比那些随便发泄、无病呻吟的作品有价值得多,也绝非那些矫揉造作、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总之,只要我们真心朝着真善美的目标努力,日积月累,终有一天能写出好的随笔作品的
6. 随笔该怎么写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7. 随笔怎么写啊
随笔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8. 随笔该如何写
怎样写教育随笔 一,什么是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借事说理: 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夹叙夹议 :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二,写教育随笔有什么好处 1,能真实地记录身边世界.如果你要问我:你这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写教育随笔,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让我们的老师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过去的智慧,思想火花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淡出这个美丽的世界.2,用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为要写,所以要阅读;因为要写,所以要去做;因为要写,所以要思考.写作,是一种拉动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最好依托.3,通过教育随笔,让每个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这么多的,实质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可能一下做到,但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螺旋前进,每个老师肯定会把新课程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本领.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不仅对自己日后工作有促进作用;如果发表,对广大同仁也具有借鉴意义.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言:"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对象,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回顾和总结教育教学过程的心得和方法,不仅积淀了个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部分成就,而且也丰富了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其功赫赫.回首整个从教生涯,或许因疏于及时记载心得体会,届时找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不免显得有些困难,然昨日难以再现,徒留一缕憾意. 诚然,如今的教师负担很重.有来自业务上的,更多的或许还是来自心理方面无形的压力.面对高职低聘,转岗,待岗等现实问题,使得教师们对分数不得不计较.一贯被称之为"良心活儿"的隐性工作,教师自己对"良心"两字欲说还休.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数是硬道理"的论调就不难理解.也因此会有不少教师奉行"一心只教手中书,莫管教改与科研."这种现状,结果使得教师自己只拥有一桶"死水",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无益的.适时撰写论文是解决上述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其操作性强,收效也显著. 教师的论文,大致可分为纯理论的学术研究文章和涉及具体问题的教学小论文.考虑到实际情况,笔者更赞同广大中小学教师侧重写一些教学小论文.通过及时整理教学思路,记录教学心得,只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就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缜密的思考,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形成文字.这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质疑,析疑的过程.写作过程使得教师对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趋条理化,更符合科学性,能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勤于笔耕教学小论文,有助于培养执笔教师的教研意识.尤其是此类小论文被报刊录用或获奖时,更能促成该教师在教学上乘势而上,提升境界. 现代的教学形势,要求教师有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名副其实的"学者型教师"必须会进行学术研究,教学小论文为载体的教研是铺就学术研究大道的"基石".作为教师,不进行教研,而直接从事抽象的理论研究是缺乏立身之本的,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教研就没有科研.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踩着一个个的脚印,随时记录着这一轨迹,向教育更深处漫溯,教而时研之,不亦乐乎 三,教育随笔写什么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如读书笔记,如教育案例,如教学反思,如学生档案记录,如心灵感悟…… .写教育随笔实际上是个思考与积累的过程.由于我们身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常常教有所感,倘若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路,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而且要想把文章做大,做好,也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教育随笔,因其篇幅的短小,也无需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面,因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那么,教育随笔写些什么呢 (一)记教学得失.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
9. 怎样写随笔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
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
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
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
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
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
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
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怎样写教育随笔 一,什么是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