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剧介绍怎么写
您好~
麦麦为您推荐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如梦之梦》的介绍,供您参考~
首先是导览(简明扼要写出话剧的大致介绍)、其次是话剧灵感(写出这个话剧构成的由来)、最后是详情(将这部话剧最精彩最有吸引力的部分的内容详情介绍一下)~
导览
彼得布鲁克(PeterBrook)是八十年代蜚誉国际剧场界、在巴黎红透半边天的剧场导演,曾把印度史诗《摩诃婆罗达》搬上舞台,从清晨演到日暮,长达九小时,成为国际艺文界的一大盛事。
如今在地球另一边,中国语文世界最精彩的戏剧家赖声川与《如梦之梦》犹如东方的彼得布鲁克与《摩柯婆罗达》,可以一千零一夜那样不眠不休地说故事…
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
《如梦之梦》缘起
故事发生于《西藏生死书》第269页
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天到医院上班,结果病房中五位病人死了四位。这位医生惊慌地发现,她多年来在学校里所学的训练和技能,完全没有教她如何面对这一刻,她只能当一个无助的旁观者,看着他们在恐惧和惊恐之中死去。
医生的表妹告诉她西藏密宗有一种「自他交换」的方法,可以帮助濒临死亡的病人,但如果「自他交换」太困难,做不成,那么倾听病人叙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也会对病人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濒死病人的故事,蕴藏着惊人的智慧,同时也富有治疗的价值。
于是医生决定倾听剩下「五号病人」诉说自己生命的旅程。故事也从这里展开……
1928年,巴黎
从下船那一刻起,顾香兰尝试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自由感。
在诺曼第的城堡中,生活就像梦一般;从妓女摇身变为贵妇,香兰一头栽入新世界,认识了许多前卫艺术家、政治家及思想家;他们当中许多人都和伯爵一样,为香兰的异国风情所迷惑。香兰开始学绘画,同时也成为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话题……
--《如梦之梦》
《如梦之梦》整出戏就像一次庞大的旅行,从主角的生命末端开始,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从亚洲到欧洲,从生到死,从痛苦到解脱的可能性,一层一层的故事,医生的故事包着五号病人的故事,五号病人的故事包着顾香兰的故事,从台北的医院,跳出来到台北市、到巴黎、到上海、到二十年代的上海,到三十年代的巴黎、一直到五十年代的法国,最后再回到台北病房。八个小时的旅程,却经历了两辈子的故事。
整个剧情有二分之一以上都发生在法国,透过剧中主角的异国之恋与生活铺陈,观众彷佛进到时光隧道,一起经验了神秘东方与浪漫西方的文化之美。
全球仅3000VIP入围观赏过的史诗级话剧,
你能否像其它全球顶级精英一样成为下一位入选者?
独一无二的颠覆观赏体验!
震撼华人剧场的先锋巨作!
希望可以帮到您^_^
感谢您对大麦网的支持!
2. 话剧剧本怎么写
话剧剧本怎么写?
首先,和其他的剧本一样,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是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然后在心中一定要明白,其实话剧作品就是用描写舞台上的动作及演员的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一个作品,所以,写作的东西一定要围绕着舞台的活动为主,以对话为主。
然后话剧作品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幕为单位,一种是按照场为单位。这两种划分就看你的作品是以篇幅还是以段落了,如果是篇幅大的,那就是幕,如果是小段落的,那就是场。
最后有一点极为重要,写戏剧其实就是写矛盾冲突,需要把矛盾冲突表现的非常大!这样你的作品才有吸引力。
3. 怎么写话剧
话剧的剧本创作技巧 一、话剧剧本 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因素,是供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的文学脚本,它是戏剧的基础,是一剧之本。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
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有一种剧本主要追求文学性,不以演出为目的,或不适于上演,被称为“案头剧”、“书斋剧”。
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曾用戏剧形式写过不少诗作,也是只供人阅读的。作为戏剧演出活动的文学基础,剧本创作应该处理好本身的文学性和舞台性之间的关系,以演出作为目的和归依。
在实际演出活动中,有的导演根据演出的需要对剧作者所写的剧本进行适当处理,构成一种专供演出的演出本,亦称台本。演出本一般不改变原剧本的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
舞台指示:剧本中不要求在演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一般包括对剧情发生时间、地点的提示,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对人物形体动作、心理活动和场景气氛的描述等。
在剧本创作中,舞台指示的使用一般应以是否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进行艺术创造为原则。好的舞台指示不仅能给剧本增添文学价值,而且能够造成浓郁的戏剧气氛,为舞台体现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剧本的创作 一选择戏剧题材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何选取戏剧所需要的材料呢?戏剧选材一要合乎文章选材的一般要求,二要切合戏剧文体的特殊要求。 1.选材的一般要求 选择作者最熟悉、感受最深刻、认识最透彻,而又有重要社会意义的题材。
要选择当前为群众所关心的题材。 2.要选择符合戏剧规律的题材 ①抓住人物,抓住主体 戏剧必须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所以戏剧选材首先要注意必须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且该人物要有强的动作性,能够通过其动作将自己的性格表现出来。
每个人物都为达到自己明确的目的,强烈地不懈地行动着。人物的想、说,都是为了做,而这种“作为”推动了事物的变化,构成了戏剧动作。
②选择那些足以引起性格之间撞击的人物和事件,构成戏剧冲突。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别是世界观对立的人物,各自按自己一致和愿望顽强地行动着,势必会发生冲突。
黑格尔说:“因为冲突一般需要解决作为对立面斗争的结果,所以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于作剧艺的对象。” 要选择那些人物行动有发展,性格冲突有曲折的人和事。
具体说来,应该根据事物矛盾发展的逻辑选择出由几个小曲折,逐步发展形成一个大的根本的曲折,反映出事物的大发展,构成一个既单纯而又富于变化的行动过程。 ③根据以上规则所选取的材料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二塑造戏剧人物 在创作剧本时,除了在选材时要注意选取那些个性鲜明、动作性强的人物来写,还必须掌握一些将人物写活的技巧。 1.通过行动刻划人物是最生动有效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行动包括人物的形体动作、语言动作和内心动作。 恩格斯说:“一个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鲜明些,基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收到损害的。”
(《致斐迪南·拉萨尔》)在一切文学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行动都是刻画其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在戏剧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动作特别适宜舞台艺术。
有时一个鲜明的动作,胜过许多台词,不仅清除地显示性格,并且给观众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象。 人物的行动可分为大的行动,小的行动和细节行动。
一般说来,在一出戏中,每一个人物重大行动只有一二个,它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常常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多安排在剧情发展的转折或高潮处。但是,人物的重大行动不是突然产生的,它是由一连串小的行动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在艺术构思中,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围绕全剧的中心事件,为每个人物设计出由许多行动导致大行动的行动贯穿线,遵循这样的人物行动线,层次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才可能塑造鲜明生动的舞台形象。 2 话剧的剧本创作技巧 2 话剧剧本创作 揭示人物性格还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动作,有时这种细节动作可能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没有直接联系,但对刻画人物性格却十分有用。
2.着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赋予人物浓厚的感情色彩。 曹禺曾经说:“作为一个戏剧创作人员,多年来,我倾心于人物。
我总是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划人物这个问题。而刻划人物,重要的又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和感情。
人物的动作、发展、结局,都是来源于这一点。”(看话剧《丹心谱》) 在戏剧中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既不能像小说那样借助于作者抒写或内心剖析,也不能完全指望人物的独白,而是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活动。
以下几点是可以考虑的: 善于把人物投。
4. 怎样写一篇话剧
【旁白】过去,我们湮没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生活,沉浮于名利;我们坠身在如山的书海中苦读,追逐于排名。
有多久没缓下过匆匆的步伐,感受身边那斑斓多姿。在涨落的潮溪中任其漂泊..,渐行渐远……忘却了最初的梦,往昔纯朴的憧憬已不再。
新年伊始,我们一起来寻觅曾经,那些最初的梦。报幕员举牌报幕【第一幕】【旁白】马栏山、马栏乡、马栏坡的马栏镇里有一户人家,男主人早早死了,只留下他与前妻所生的女儿灰姑娘,他的后妻以及他与后妻所生的两个女儿。
后母和两个姐姐美若天仙,可灰姑娘却相貌平庸。中国剧本网,里面有很多剧本!这个是地址, /_____。
5. 话剧怎么写
首先应写背景介绍或场景介绍或一些准备工作,我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举例好了。刚开始可以这样写
(开场白:xx年,由于郑国在晋王流亡时未出门迎接,且从属于二主,故秦国与晋国联合,决定攻打郑国,这天。。。。。。)
其次可以分几幕写:
第一幕 郑国宫殿内
然后适当的写出些所需的舞台道具,以及人物动作等:
(郑殿内,郑国国君来回跺着步。焦急如坟)
然后写人物对话,这是最主要的,要写此文主要是写这些
郑君(焦急的):
。。。。。
其余都是这样,努力吧
还有,建议你看《雷雨》等著名剧本
6. 怎么写话剧剧本
初学者在写剧本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将情景画面描写的清楚些,让人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和遇到某些事时的表情也要描写清楚。 3、如果是MV剧本,则要将段落的时间标注上,如: 1:01一个女孩站在大街上,等待着男朋友的到来,汽车不断地穿梭,天空还下着小雨。1:15女孩全身都被雨水浇湿了,失望的走了。 4、剧本内容不限啦,搞笑,情感,节日等……只要你想写就行! 5、剧本下方要附上声明! 开放性的结尾指的是剧作者刻意留下主人翁最后下场不确定的想象空间,而不倾向于暗示大好或大坏的任何一种极端的结局。 一般使用这种结尾处理方式时必须非常小心。如果剧作家的立场只是为了呈现一个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供大众思考,他就应始终如一地不涉入主人翁的主观的情感世界,而必须十分努力地保持他呈现问题的客观与超然的立场。否则他会很容易因为在结局的处理中未表明明确的立场与态度,而被指摘为缺乏诚意,或是仿真两可的骑墙派。剧场通常也是个讲求民主与民意的场合,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观众的良好反应与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关于这点剧作者不可不格外小心。 易卜生在创作《玩偶之家》时,据说结局改来改去都觉得不满意,直到作者偶然间将娜拉先生接获退回的伪造文件时,高呼「我们」得救了,写成「我」得救了,他突然觉得后者才是他想要的,而进一步发展出后来被誉为发女性觉醒意识先声的结局。 电影剧本《夜开溜》(卫西林,即将发表)的结局中,观众先是看到跷家少年小攀与小汪在海港边的公车站等车,接下来镜头推向他们身后,显示海面上原本看似静定的渔船,原来竟是在海面上上下起伏、无一时安定下来,暗示着两位跷家少年此时的心境。整部电影就结束在这个镜头上,由于观众到了电影终了时,仍然不知道小汪与小攀是否有搭上公车?是否继续他们的流浪生涯?抑或是正在回家的路上?…这是开放性结尾的一个例子
7. 话剧怎么写
剧本写作基础:剧本的格式 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
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剧作家和清洁工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很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
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
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
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把剧本写成了小说 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
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
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 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
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
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
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
12.Insert 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以上就是剧本里的镜头描写格式,看个例子就明白了。
这是具体的写作格式: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 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标明摄象机的关系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 二剧本写作入门 这是我在大学修读剧本写作课程时所得到的体会。记得当年导师和我们说:「要想写好剧本,就必须懂得剧本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搞明白电影的规律!」 今天,身为其中的一员,有幸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懂得的剧本理论知识,如有错漏,还望大家多多包容。
简单来说,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 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在下面的文字,本人会分类将写作剧本的基本和重要的元素详加论述,并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8. 话剧究竟该如何说“话”
邹元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西方的话剧艺术如果从1907年舶来中国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但实事求是地说,话剧界至今没有形成很清晰的“话剧意识”。
我国早期话剧活动家张彭春在1935年就讲到中国从事话剧运动的三种困难,其中第一个就是“中国人现在还没有养成欣赏话剧的习惯。话剧传入中国其历史不过二三十年,人们对于话剧的观念及态度都没有过训练”。
这里所说的“话剧的观念”就是笔者所说的“话剧意识”。张彭春认为中国话剧界要补话剧意识这一课,因为中国“演话剧的人大半不曾出国,一般人所看的不是话剧,却是电影”。
所以,他希望将来“请外国好的剧团来中国演戏,以资观摩”。令人遗憾的是,话剧虽然已经进入中国100多年了,但至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张彭春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的“话剧的观念”问题,中国话剧界仍需要补这一课。
话剧意识涉及诸多层面的问题,其中话剧究竟该如何说“话”是张彭春和曹禺都特别关注的。张彭春1933年说他当时“所收集的翻译剧,远非全部的,就已包括40多位作家的作品”,然后他列了一个西方剧作家的名单。
张彭春之所以如此重视翻译剧,并且自己也亲自带着曹禺直接翻译西方话剧作品,就是因为他试图探究源自西方的话剧究竟是如何在说“话”的。张彭春早在1946年就提及中国人不善于说话,而“外国16世纪以后的演剧都是从十二三世纪礼拜堂习惯来的。
礼拜堂里的牧师讲究说话……西方维系说话技术不断的是教堂。罗马人会说话。
中世纪的人不讲究说话,但传教的人都会说话。”张彭春曾在重庆遇到曹禺,曹禺当时正在导演他自己的《铸情》一剧。
曹禺说:“我们的话剧还不曾做到一个‘话’字。中国这样多的字,在台上说的,台下能懂的只有一千多个字,很少能每一个字听得懂的。”
由此,张彭春提出:“我们要找能懂得的字,有意义的字,这全在于编剧者的努力,要创造。我很奇怪的是,看过二三十种话剧,怎么语句相似的这样多呢?” 话剧究竟该如何说“话”这也不仅仅是话剧剧作家如何写出有话剧意味的“话”的问题,而且也是话剧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将话剧剧作家写出的有话剧意味的“话”如何“说”出的问题。
美学家英加登曾专门讲到文学艺术的“典型的发音”或“典型的发音形象”问题。所谓“典型的发音”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发音,相反,“它构建在这种选择的基础上,在这种基础上具体化,是一种引起注意的独立存在……作为一种典型的发音、一种典型的形象,只有它一个,只有它自己。”
英加登认为还有语句的发音所形成的“乐调”的“类型整体”,他说:“文学作品还有一簇语言发音的属性,表现在它能奏响各种各样的‘乐调’,具有乐调的性质。” 文学作品的“乐调”其实讲究的都是如同话剧该如何说“话”的审美表现力的问题,可恰恰这在我们的学界和演艺界却很少被关注。
中国的某些剧作家除了不甚明了话剧的剧作该如何说“话”,中国的某些话剧表演艺术家也很少探讨在舞台上将话剧剧作家写出的有话剧意味的“话”如何“说”出的问题外,中国话剧学界和演艺界的另一个误区是常常将话剧艺术仅仅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但正如英加登所说的:“认为戏剧表演……就是相应的纯文学作品的实现,那就错了……在舞台上表演的东西的结构不同,它和相应的纯文学作品比较已经是一个新的作品了……戏剧表演是一种不同于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类型的作品。”
可是我们某些研究者对话剧文学的研究却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尤其是仅仅把话剧理解为就是对话剧剧本文学的理解,而忽视了研究话剧其实就是研究话剧的存在方式。话剧的存在方式,或者说话剧文本的实现方式恰恰不是剧本本身,而是剧作如何呈现在舞台上的问题。
对此,英加登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不是应当把‘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它的每一次演出做一番比较?或者说观众所看到的场景和‘写出来的’文学作品的本身就不一样?如果是一个观众所看到的‘戏剧’场景,那就应当将它和这种特定类型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区分开,因为它和后者原则上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个问题不仅中国大陆学界、演艺界长期昧而未明,就连台湾话剧界也受到影响。
中国台湾在日治时期的20年代至30年代受日本新剧及中国大陆新剧的影响也开始排演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剧”或称“文化剧”(即“话剧”),但令人深思的是,台湾的话剧探索前后也就十余年时间(1923年至1934年)便走向了没落。那么,为什么“文化剧”会这么快就没落了呢?《台湾民报》1927年3月13日曾发表署名新竹C先生的《文化剧的勃兴》一文,在提及“文化剧”的不足时就道出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文化剧的做法,没有丝毫的艺术化,又无音乐可以助兴,老实是淡然无味。”
同年7月10日的《台湾民报》也发表了署名一记者的《歌仔戏的流弊》一文,该文虽然认为歌仔戏有诸多问题,但仍认为文化剧并不能取代歌仔戏,为什么呢?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化剧“干燥无味,没点艺术的表现,若不客气地说:简直是一种变态的讲演会”。这里所说的“艺术化”“艺术的表现”并。
9. 怎样写好话剧
写话剧是很难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写出来的,如果你非要硬着头皮写的话,在写的时候先想好自己这个话剧是想告诉观众一个什么道理,比如表现了一个什么社会状况,让人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也就是要有一条主线,所以事情都是围绕这个主线发展的。
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构的编排,不然会显的很乱 ,然后用情节把这个主线填充起来,而且一定要记住哪个地方是高潮,最感人的地方,一个话剧不可能整场演下来都是平平淡淡的,或者都是波澜起伏的,要有起有落,这样才会好看,建议你把白雪公主的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和现在生活联系起来,同一个道理下,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按着话剧的形式写出来会好一些,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问我,希望能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