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一篇古文
懂得古代汉语的意思,最好读读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古代文人必读的。
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予默然无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忿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这是篇讽刺的,还是要要其他的可以上中国文学网上察,其实要写古文也可以根据范文来改写成自己的,我也只是了解了一些古文写法,要写出来不花两三天是不可能写好的。
2. 作文春天的树用古文怎么写
1、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6、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9、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10、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1、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14、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15、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小雅·出车》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
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
祁祁:众多。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和:春天的暖气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秀:秀丽。屯:驻,聚集。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
芳甸:郊野。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
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21、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22、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唐刘昚虚《阙题》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23、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24、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唐杜甫《春运》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2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唐杜甫《曲江对雨》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27、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唐杜甫《腊日》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28、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 29、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30、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杜甫《清明二首》 朝:早晨。
31、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32、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唐钱起《春郊》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33、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戴叔伦《苏溪亭》 汀:水岸平地。 3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35、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36、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37、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3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
3. 如何写一篇写景古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写景的技巧,本文着重以《满井游记》为示例分析。
一、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景(时令) 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写,这句话平常我们听得很多,但其真正运用的范围当指自然景色的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作,主要是在写作前要有个定位,弄清楚自己要写的自然景色是何时之景?何处之景?有何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写作,自然就抓住了景物特征。比如,《满井游记》的第二段,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其写作之时便能够很好地抓住“早春”这一时令特征,即“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其中,“土膏微润”中的一个“微润”,仔细想来,用得确实妙极,因在初春时节,地气上升,气温渐渐转暖,暮冬时节土壤中残存的一些“冰”也慢慢融化,这土膏自然便“微润”了,这一词语的运用便将初春时节的“乍暖还寒”的特点给表现了出来;再如,“冰皮始解”一句中,首先“冰皮”,这一词虽指结冰的表面,但作者用了“冰皮”一词,用“皮”来形容“冰”,也暗含了这冰结得并不厚,初春时节,夜晚温度较低,结冰无可厚非,但这冰定不能结得很厚,作者用 “皮”字来形容,准确之至,且也抓住了“乍暖还寒”的初春气候特点,再加上一个“始解”一词来修饰,更是很好地抓住这一特征,同时,这两句,“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本也体现了“万物复苏”的特征;再看作者写水的句子,“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几句,在初春时节,冰面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再现了水的复苏,加之冬季结水,水中的各种悬浮物开始沉淀,自初春冰面融解之时,这水自然也便“清澈见底”了;再看写柳条的句子,“将舒未舒”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柳条刚发芽时的状态,而这一状态也是初春所独有的景象,还有“浅鬣寸许”,作者用“鬣”来比喻麦苗,将其形态写得逼真,着“寸许”一词,也体现了“早春”这一特征。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自然景物时,先对所写景物的特征定位之后再进行写作,能够更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去写,写作自然景物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从时令方面去考虑,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特有的气候特征去写,比如“雨天”、“阳光”、“雪”、“风”……下的各种景物的状态,用它们的形态来体现这些特征。二、写景要注意顺序 记事需要注意一定的顺序,写景亦然,写景的顺序如何确定,我们可以根据观察者的观察顺序来写作,这样既简单,也符合常人的思维,比较容易把握。
比如,在《满井游记》的第二段描写中,作者“至满井”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应该是作者能见到的满井全貌了,因此,作者在写作时,首先便用了“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几个字简单勾勒了下全貌,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是局部景物的特写,也遵循了一定的顺序,来到堤上,有堤自然见水,因此,作者从“冰面”始写,直至远眺,远处的水接着“山”,作者便又写到“山峦”,然而这“山峦”毕竟在远处,因此,作者仍然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刻画,即便我们当时也跟着作者出游,看完山,自然将眼光收回身边,因此,作者又写到了身边的“柳条”、“麦田”,看到近处,自然也便能见其他游人。这些是一个很自然的观察过程,写作之时,遵循常人观察的逻辑来写,便能让读者读来清晰而不致零乱。
写自然景物时,一定要注意写作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先将自己欲写之景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画面,然后按观察的顺序来写,还有一点儿要注意的便是写作之时,远处的景物一定要从整体上来进行描绘,近处的景物可以作细致地描绘,这样才符合逻辑。三、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景 几乎没有文章单纯地写自然景色,这样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或为抒情,或为叙事烘托等等。
如果写景是为了抒情,写作时应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单纯地自然景色描写,是不宜抒情的,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满井游记》第二段在对满井初春景色作了细致地描绘之后,写道“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虽只有数笔,却刻画了一个初春和谐的人物活动场面,令人感受到春和景明的温馨景象。
再如《醉翁亭记》中的描写就更加鲜明了,作者在第二段对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之景给完之后,紧接着在第三段进行了场面描写,这个场面围绕着“太守宴”展开,分别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很好地体现了一派繁荣民生的景象,为下文写太守的“与民同乐”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写自然景色时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有利于抒情的展开,当然,有时可能我们也能看到写景佳作没有写人,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便没有写人物活动的场面,但并不代表在写作时,他没提到人,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一句中便写到“无人”,这也是提到了人,只是因为无人,故而不加详写,而这也正是作者为了抒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