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书的书字怎么写
如下图: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扩展资料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篆书
2. 著字的古体字是什么
除了篆体,隶书等还有更古老的字体: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字。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 盘庚武丁时代 祖庚祖甲时代 禀辛康丁时代 武乙文丁时代 帝乙帝辛时代 这五期甲骨文的书风各有特色,有兴趣者可自行研究。
以文字特性来说,甲骨文还保留着绘画的色彩,但又不失素描式的写意神态,比较自由。 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
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
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
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
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
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
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周继殷,统治天下达800年之久,所以金文的形体是随着时代而有所发展的。
殷代的金文和甲骨文相似,因是金属铸成的字,所以笔画较甲骨文祖圆,形体也略较方正,行款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周初主文,从笔画到结字,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接近。 例如,从有代表性的西周时的《大盂鼎》铭文[图](西周初期青锏器,高约1米,重153.5公斤,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策命其臣盂,以及对盂的赏赐)可看出这时期金文的特点,即笔画往往首尾尖细,中腹肥重;字形大小、斜正不一,多具变化,风格尚似甲骨文。
西周自昭王以后,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各个王政时期的代表作品。现以西周恭王(也有写成共王的)时期(公元前946一前935年)《墙盘》铭文为例,可看出西周中期金文特点。
盘,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器盥洗用具,上面多铸有铭丈。《墙盘》铭文,1977年春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境内。
铭分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及时王的业绩,后段列史墙家史,铭为史墙手笔。 这种铭文已具有下列特点:(1)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
这为以后篆书用笔打下了基础。(2)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
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
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 西周: 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东周: 自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演变成列国纷争之局面,由于诸侯自制铜器,书法因受其影响,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列国铜器可概略分为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及中土五大系统;因北土、中土出土器物及铭文俱少,所以以东土、西土及南土为代表。
东土系──劲直峭拔 包括齐、鲁、邾、莒、札、薛、滕诸国,以齐国为盛。其共同点为书体高长,笔划变为直线,与西周之曲线笔划异趣。
齐陈曼簠之严整劲峭堪称东土系之杰作。 西土系──古朴雄浑 西土系包括秦、晋、虞、虢诸国,以秦最盛,其书体近似小篆,有古朴雄浑之风。
秦并六国,书法亦融合各地之风,遂产生较完美之书法,为秦代小篆奠定良基。南土系──柔美浑圆 南土系包括楚、吴、越、徐等国,而以楚最盛,书法柔美浑圆。
值得注意的是徐国之器『王孙遗者钟』书风与齐器较近,章法纵横整齐,端整之中又有流丽之风;可知列国之书仍相互影响,东土、西土之分,也非绝对界限,交流。
3. 而字篆字怎么写
方正小篆
金文大篆
经典繁方篆
篆体读音:[ zhuàn tǐ ]
释义:篆字的书体。汉字书体的一种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4. 狄字篆书怎么写
狄字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5. 天字地字篆体怎么写
一、天的篆体写法:
二、地的篆体写法:
三、百天的释义:
1、天空:顶~立地。太阳一出满~红度。
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棚。~窗。~桥。
组词:今天、冬天、明天、天气、天地
四、地的释义:
组词:地热、菜地、园地、林地、种地
扩展资料
一、天的说文解字:
文言回版《说文解字》: 天,顚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
二、地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地,宇宙间浑沌的元气初分之时,轻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浊的阴气下沉为地。地是万物陈列的所在。
三、相关组词:
1、今天[jīn tiān]
说话时的这一天:~的事不要放到明天做。
2、天明[tiān míng]
天亮。
3、大地[dà dì]
广大的地面:~回春。阳光普照~。
4、园地[yuán dì]
菜园、花园、果园等的统称:农业答~。
5、菜地[cài dì]
种蔬菜的园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