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怎么写
教师的教学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组织好课堂
良好的课堂组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组织好课堂,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调动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上课铃声落,教师环顾教室一周,用眼神与每个同学进行无声的交流,肯定已做好准备的同学,提醒没做好准备的尽快做好准备。课堂上讲课的声音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抑扬顿挫,时而降低声音,时而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碰到有小动物或几个人物时,尽可能的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腔调,以此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
2、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激发学习欲望
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每次上课,我都苦思冥想,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最吸引人的导入环节。
3、教学过程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和对学生说的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3396436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熟记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结论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每节课上我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本堂课的重点话语、概念知识,并补充到课本上。
4、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实现课堂有效、高效
数学课堂上我一般有五个环节:旧知回顾、导入新知;出示教学目标;新知探究;课堂检测;畅谈收获、全课总结。每个环节过渡语自然巧妙,能承上启下、简洁明了,具有导引性和衔接性。
2.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怎么写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3.教学设计说明怎么写
原发布者:罗娜
教案说明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与态度:(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三、教学诊断分析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4.教师的教学特点怎么写
按以下要求写1、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组织好课堂,良好的课堂组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组织好课堂,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调动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2、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激发学习欲望,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3、教学基础知识掌握和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熟记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结论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4、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实现课堂有效、高效,数学课堂上我一般有五个环节:旧知回顾、导入新知;出示教学目标。.。
5.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怎样写
在教学设计中,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重要差别在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优秀教师通过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准确,对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了如指掌,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深层结构很敏感,他们习惯于按问题答案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原理对问题进行分类;他们掌握并善于运用能揭示知识本质的典型材料,能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能自然地将学过的知识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固旧。在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时也是紧紧围绕这种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障碍,使知识得到前后呼应。总之,优秀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使课堂教学呈现精当的层次序列(优秀教师的这种能力,显然是以他的学科功底、教育心理理论修养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所以,知识结构化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根据结构化原则,教学设计中应当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削支强干,重点突出,集中精力于核心内容。
(2)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
(3)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而展开和深化,精心组织相关的数学成分,使相应的核心概念或重要思想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相关的数学术语、定义、符号、概念、技能等因素都得到仔细的展开;课与课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6.小学,中学,高中教学特色怎么写
1.小学1—3年学生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特点分析:
主要是领着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调整他们的情绪,在感情上注重引导、注重鼓励。知识知识载体和启蒙,很难成为唯一的教育目标。教师关注点是:学生快不快乐,学没学会知识。
2.小学4—6年学生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特点分析:
巩固和继续培养良好的习惯,注重感悟,注重情感,注重情趣,情绪调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知识的学习也在渐渐提升,但仍处于次要地位,或者说处于被情绪支配的地位。教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受到成功的体验,在情感和知识的学习上去找平衡。教师关注点是:学生爱不爱发言,考试成绩如何,学没学会知识。
3.初中学生状况和教师教学特点分析:
初中一年级是大众化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面积关注,掉队的学生很少。学习知识占了主导地位,教师光顾知识的教学,忘了学法指导和情趣激发是经常的事,经常在知识上去强化追求,甚至过分。学生经常不适应初中的学习,容易停留在小学学习的情感上和学习方法上,中小学的衔接出现真空。初二是处于分化阶段,教师处于半大众化和半精英化的教学状态,知识比例大,大大压垮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教师没时间去追求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焦虑,大量学生掉队。初三已分化完毕,教师基本上进行精英教育,追求中考的升学率。知识教学占有决定性地位,教师和学生在大量的题海中漫游。教师教学主要以做题为主,关注学生会不会做题,考试得了多少分,很少人去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得分才是硬道理。教师的关注点是:学生学没学会知识,会不会预习,会不会做题。
4.高中学生状况和教师教学特点分析:
初中到高中后,学生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不是简单的习惯性不适应,而是深层次的思维性不适应。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加强了,学生在初中的思维方式和所学的知识都受到极大的挑战。教师很不顾学生的实际去阐述知识内容,知识综合程度高,学生知识稍有欠缺,就会陷入不会学和学不会的深渊,学生苦恼,教师抱怨。其实,高中阶段应该加强思维能力培养,提高思维水平,用思维驾驭知识、学习知识。这一点往往被忽视,稍有意识重视学法的教师,仍处于低层次的怎么读书、怎么预习、怎么积累这种表面形式上,忽略本质上的思维层次上的思考,误认为这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了,实际忘记了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培养习惯的不同内涵,使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内容造成游离,致使学生学习困难。老师总采取题海战术,后者稍微改良成题海分类,但也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关注点是:学生知识掌握的如何,能不能独立完整的做完题,能不能有自己的独到做法,能不能经得起考试的考验。
三、教师形成的价值观和教学思维
1. 小学教师:
在课堂上愿意发言的是好学生,能正确回答老师提问的是好学生,听话的是好学生。课堂教学就应该语言活跃、发言踊跃。语文最重要,最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情感,师生都以能背几首古诗词为荣。
2. 初中教师:
教师提问学生能正确回答的是好学生,考试得高分是好学生。英语和数理化最重要,文科临时突击,背一下就行了,不用太下功夫。
3. 高中教师:
会做题是好学生,考试得高分是最好的学生,犯点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考试能得高分。多做题,适当归类,就能得高分。下功夫是最重要的,不下功夫就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