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大虾们:"聻"这个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
基本信息 拼音:jī jí jiàn nǐ 部首:耳,部外笔画:14,总笔画:20 五笔86&98:ILRB 仓颉:ELSJ 笔顺编号:44112511123312122111 四角号码:324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07B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 ● 聻 nǐㄋㄧˇ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哩”:“远(禅师)拊公背曰:‘好~。
’” 其它字义 -------------------------------------------------------------------------------- ● 聻 jiànㄐㄧㄢˋ ◎ 迷信的人称鬼死为聻。 English --------------------------------------------------------------------------------编辑本段出处 ◎ death of a disembodied spirit; depraved 【广韵】乃里切,音伱。
指物貌。 又【正字通】梵书聻为语助,音伱。
如禅录,何故聻,云未见桃花时聻,皆语馀声。 又【五音集韵】子役切,音积。
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
若篆书此字贴於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正字通】按聻音贱。
俗谓之辟邪符,以聻为鬼名。酉阳杂俎曰:时俗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隂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疟疠。
又张续宣室志曰: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渐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
又汉旧史:傩立桃人苇索沧耳虎头等,沧耳卽聻也。又通典:聻,司刀鬼名。
渐耳,一名沧耳。 张读《宣室志.冯渐制鬼》:“河东冯渐,名家子,以明经入仕,性与俗背。
后弃官隐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术闻,尤善视鬼,朝士皆慕其能。
李君后退归有博陵崔公者,与李君为僚,甚善。李君寓书于崔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
’是进朝士咸知渐有神术数,往往道其名。别后长安中人率以‘渐’字题其门者,盖用此也 据《五音集韵》的解释为: “聻”,人死做鬼,人见惧之;鬼死做聻,鬼见怕之。
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 以“聻”克鬼真实“以毒攻毒”!因此“聻”字篆书在符中可以达到祛邪治煞的目的。
《聊斋志异·卷五·章阿端》:「人死为鬼,鬼死为聻。」 如是年余,女忽病,瞀闷懊憹,恍惚如见鬼状。
妻抚之曰:“此为鬼病。”生曰:“端娘已鬼,又何鬼之能病?”妻曰:“不然。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
2.人死后变鬼,鬼死后变成什么
"聻"、"魙"都是生僻字,但因与止鬼民俗相关.
我国古代就有“鬼”死的概念,认为人死后的魂魄会变成鬼,虽然灵魂不死,但是鬼是会死亡的,“人死作鬼,鬼死作聻”,至于“聻”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没人知道,也没人见过,依小道之见是更加厉害的鬼,鬼怕“聻”,就如同人怕鬼是一样的。
据《五音集韵》的解释为:“聻”,人死做鬼,人见惧之;鬼死做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以“聻”克鬼真实“以毒攻毒”!因此“聻”字篆书在符中可以达到祛邪治煞的目的。
聻”的用法是什么?以上已经提到篆书“聻”字来克鬼,其实在江浙地区还有“埋聻砖”即把一块刻有“聻”字的石砖砌入房子,达到防鬼、祛邪的目的;在端午,民间的庙宇或是正一派的散居道士会向周围的百姓发放一张祛邪的符,有的是红底黑墨,但多数是黄底黑墨,上书“聻”字镇压鬼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聻】
【聻】 (异类)又作魙。音读如贱。或音接。相传鬼死为魙。书此字贴于门以辟邪祟。谓之辟邪符。
3."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读音 péi 日语:ハイ(hai) べ (be) バイ(bai) 部首笔画 部首: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五笔86:DJDE 五笔98:HDHE 仓颉:LYYHV 笔顺编号:21112111413534 四角号码:117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8F4 基本字义 1. 姓。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衣,非声。
本义:长衣下垂的样子) 2. 同本义 [(of gown) hanging down] 裴,长衣貌。——《说文》 衯衯裶裶。
——司马相如《子虚赋》 〈名〉 姓 隐藏更多释义 字形结构 异体字:裵 汉字首尾分解:非衣 汉字部件分解:非衣 笔顺编号:21112111413534 笔顺读写:竖横横横竖横横横捺横撇折撇捺 释义 【形】形声。从衣,非声。
本义:长衣下垂的样子。 裴,长衣貌。
——《说文》 衯衯裶裶。——司马相如《子虚赋》 【名】 姓 编辑本段裴姓 溯源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
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
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郡望堂号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
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
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历史名人 三、历史名人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度:唐宪宗时宰相。
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
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
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
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
近代有我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我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裴文中。裴超(1915-)辽宁沈阳人,1934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一期,后任国民革命军台湾省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副司令。
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东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姓氏来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
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
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
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姓氏研究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
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
4.射雕的篆书怎么写
第十,精致优雅之剑,承影 第九,尊贵无双之剑,纯钧 第八,勇绝之剑,鱼肠 第七第六,挚情之剑,干将莫邪 第五,诚信高洁之剑,七星龙渊(龙泉) 第四,威道之剑,泰阿(太阿) 第三,帝道之剑,赤霄 第二,仁道之剑,湛卢 第一,圣道之剑,轩辕夏禹剑0)轩辕剑 黄帝所铸。
首山之铜,天文古字。<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剑在焉。
一旦,亦失去画影。 (1)腾空 颛顼所有。
<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2)禹剑 夏禹所铸。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藏之会稽山。
(3)启剑 夏王启铸。铜,三尺九寸。
后藏之秦望山。 (4)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
铜,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夹剑 夏王孔甲铸。牛首山之铁,铭曰:夹,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定光 殷太甲铸。
文曰:定光。古文篆书,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 (7)照胆 殷武丁铸。
铭曰:照胆。古文篆书,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 (8)含光、承景、脊练 殷代。
<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
(9)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铭曰:镇岳尚方。
古文篆书,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
(10)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链钢,长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骏 周简王铸。
铭曰:骏。大篆书,三尺。
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12)干将、莫邪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
铁。<吴越春秋>载:吴王阖庐(阖闾)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
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13)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
铜锡。<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
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14)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
采金。<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
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15)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
铁英。<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
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16)太阿工布铁剑三枚 <太阿工布诫>秦昭王铸。铭曰:诫。
大篆书,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17)定秦 秦始皇铸。采北祗铜,铭曰:定秦。
小篆书李斯刻,三尺六寸。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18)神剑 汉太公所得。<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
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赤霄 汉高帝所得。
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20)神龟 汉文帝铸。三尺六寸。
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
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21)八服 汉武帝铸。
铭曰:八服。小篆书,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22)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
上铭:直千金寿万岁。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23)毛 汉宣帝铸。二剑铭皆小篆书,三尺。
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24)衍 汉平帝所得。上有帝名。
大篆书。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
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
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 (26)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
铭曰:更国。小篆书。
(27)秀霸 汉光武所得。铭曰:秀霸。
小篆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28)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七尺。
<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 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29)龙彩 汉明帝铸。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
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30)金剑 汉章帝铸。
金质。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31)安汉 汉顺帝铸。铭曰:安汉。
小篆书,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铸。 TVB剧情网 在线观看: 。
5.鬼死后变成什么
聻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畏鬼也。”
-----
古代信仰民俗,起于中唐。其法以“渐”字贴于门首,谓可镇鬼崇。其后民间道士无知,将竖写之“渐耳”误为一字,遂造出“聻”字,并附会以“鬼死为聻”的说法。直至解放前,其俗犹存。《太平广记》卷七五引唐张读《宣室志.冯渐制鬼》:“河东冯渐,名家子,以明经入仕,性与俗背。后弃官隐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术闻,尤善视鬼,朝士皆慕其能。李君后退归有博陵崔公者,与李君为僚,甚善。李君寓书于崔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是进朝士咸知渐有神术数,往往道其名。别后长安中人率以‘渐’字题其门者,盖用此也。”金韩道昭《五音集韵》:“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崇,远离千里。”《正字通》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时俗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疟疠。”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畏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