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字”的田字格怎么写
“字”的田字格写法如下: 字:[ zì ] 基本解释 1. 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
复 2. 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制别 :草字。 3. 书法的作品 :字百画。
4. 字的音 :字正腔圆。 5. 人的别名,亦称“表~”,现多称“号”;商店的名称,亦称“~号”。
6. 合同,契约 :字据。 7. 旧时称女子出嫁 :待字闺中。
8. 生子,乳,爱 :字乳(生育)。 扩展资料:造字本义:动词,女子落户夫家,生养后代。
《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字,生育。字形采用“子、宀”会义,表示“子”在“宀”下,“子”也作声旁。
相关词汇: 1、生字[shēng zì] 不认识的字。 2、字画[zì huà] 书画:名人字画。
3、练字[liàn zì] 推敲诗文中的用度字遣词。 4、字体[zì tǐ] 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形体,如汉字手写的楷书、行书、草书,印刷的宋体、黑体。
5、文字[wén zì] 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工具。
扩大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对人类文明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2. 田字格写汉字求坛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图片
“坛”,读作:tán。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如图所示。
基本解释:
1. 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 :天、地~、登~拜将。
2. 用土堆成的平台 :花~。
3. 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神~、法~。
4. 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阵地 :艺~、文~、球~、论~。
5. 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 :~子、水~。
相关词汇:
1、组词: 花坛 文坛 论坛 祭坛 乐坛 歌坛 政坛 讲坛 体坛
2、同音字:覃 澹 壜 憛 橝 墰 嘾 潭 倓 婒
3、同部首:垚 塞 垣 坊 地 在 圭 堕 圣 场
4、同笔画:张 劲 岑 吮 坊 李 系 应 芮 花
3. 跪求高人~瘦金体的写法
字体简介 蜡梅山禽 赵佶 宋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
他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即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
瘦金书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瘦金体 2009-12-09 13:24 一,字体技法篇 因故次序有所不顺(见谅) 第二章 侧锋卧笔法---揭密瘦金体笔法的指归图 瘦金体取长锋狼毫,横卧纸上,笔尖朝外,笔肚朝内,笔笔侧锋,险中求稳。剑走偏锋而能自成一体开宗立派的,古今唯有天纵之才自号天下一人的教主道君皇帝赵佶而已 书法的妙处,全在于用笔,用笔的成败,首先在拿笔。
拿笔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与纸面垂直的拿法; 2,侧锋向右,笔竿朝左卧的拿法; 3,侧锋向左,笔竿朝右卧的拿法; 4,为2和3结合的拿法。 笔法1好看不中用,是作茧自缚的拿法,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笔锋运动时还能保持笔竿与纸面垂直,特别是写草书的时候。
笔法2下笔凝重有涩味,但不符合右手操作的人体生理规律,感觉反手反脚,写出的笔画容易颤抖,不适合写潇洒飘逸的瘦金体,若写黄庭坚到挺合适。笔法3下笔轻松,运笔流畅,不论是从左到右或是从上到下运行都能视野开阔手腕灵活,最符合右手拿笔的生理规律,只是有一点:当写斜点或捺笔的时候,因为是朝右下行笔,笔肚走在前,笔锋跟在后,所以用不到笔锋,写出的笔画势必臃肿无力,写不出瘦金体铁画银钩、如刻如镂的艺术效果。
笔法4即以笔法3为主当遇到斜点、竖钩或捺笔时用笔法2写,两者结合,较为完善。 以下两点最为关键(重要),本应有图示范,但目前传图不便,姑且笔述如下: 1,手指与笔竿的关系; “卧笔法”拿笔与我们夹菜和扒饭时拿筷子的方法相似,只是把两只筷子抽掉一只,是用三个指头捻住笔竿,手指可松可紧可转动,手腕可向前向左向右起倒。
手腕轻贴纸面,顿笔时可枕腕,行笔时随笔锋移动与纸面若即若离。(若写腕力不能控制的大字或榜书则须悬腕悬肘) 2, 笔毫与纸面的关系及“八法”的形成; 右手拿笔,运动轴心在右下角,目光正对之处,就是笔毫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
执笔在指,运笔在心,书写纸上,形成点画,点画巧妙组合,形成字型乃至篇章,其中点画是基础。下面详细介绍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 笔毫分“笔肚”与“笔锋”两部分(图略) 横:长横,用笔法3,笔如刀,纸如木,切锋入纸,入木三分。
笔锋朝左上,笔肚朝右下,(保持这种状态)由重到轻迅速向右划过,如刻如镂。至末端杀住趁势提笔外翻裹锋向右下顿笔,笔尖朝左上,笔肚朝右下,稍注,回锋收笔,完成。
(起笔处形成刀切状的斜面干净利落;收笔处末笔是竖则藏锋,如《夏日诗》中“草”“盖”“盘”的长横,不是末笔则露锋带钩及牵丝与下笔相连如《夏》中‘清’‘黄’“长”字的长横。) 短横,写法起笔同长横,末端顿笔较轻或稍注即回锋收笔完成,笔画较粗重。
如《夏》中“雨”“长”“更”的短横。短横收笔处亦有藏与露之分。
右尖横,写法同长横,笔画较短,末端不顿笔,常用于“木”“禾”字旁等,如〈夏〉中“杯”字。 左尖横,由轻到重运笔,末端回收一下,常用于“草”字头,提手旁等,如〈夏〉中“黄”“摇”等字。
柳叶横,为瘦金体的特色之笔,两头轻中间重,若纺锤形,精巧秀丽,常用于‘口’字,‘曰’字,‘田’字等的横折处,如《夏》中”薰“字几个短横。《秾芳诗》中”留“字等。
竖:长竖,起笔同横画,笔尖在左,笔肚在右,从上往下由重到轻用指力迅速推动笔锋向下移动,至末端杀住趁势提笔向左外翻裹锋顿笔同横画,完成,顿点的角度比横画的顿点大,略近45度。竖画在左边时多出锋带钩,与右边笔画相呼应,竖尾角度垂直或稍左斜如《秾芳诗》中“依、化、径”等字的竖;在中间或右边时多藏锋,如《秾》帖中的“醉舞笔”等字的竖画。
竖的尾端垂直或稍右斜。如《千字文》中“辞、所、取”等字。
短竖,起笔同竖画,收笔无顿点,短而粗壮,稍向**斜。如〈夏〉中“清、时、正”等字的短竖。
撇:斜撇,起笔同横画,按笔入纸后由重到轻迅速向左下移动笔锋,注意,务必使笔毫斜卧于纸面,笔尖始终在左上方,笔肚始终在右下方。末端犀利挺劲,有一种无坚不摧之势。
《秾》中“零、化、似”等字的斜撇。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较短 竖撇,“月字旁、同字框”等常用,起笔先作一竖点,稍注后轻提笔向右紧接着写竖画,至中下部稍稍压锋再向左下轻快撇出,撇尾锋利且有弧度,整个笔画稍稍向**斜。
如〈夏〉帖中“稠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