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哲学论文
论文--无论什么论文--写作的关键(我个人认为)是问题。当你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这问题是无解的,也可以考虑:为什么这个问题无解?只有当问题确定之后,才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的时候。
问题是--问题是,我们怎么“发现”问题?怎么才能“有”问题?所以,在确定问题之前,其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找到你感兴趣而且也有意思而且写起来比较顺当的问题,不是很容易的。要看很多书,想很多事…… 鼹鼠其实并没有离这条道路有多远,只是可能不太自觉,没有抓紧时间,关键是没有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罢了。 1、论文在准备过程之中要保持始终吗?用不着。有个同学也在为论文发愁,他发现按照他的思路这个论文是非常非常难的,但由于已经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不愿意重新开始了。我对他说,如果你现在不回头,那么越下功夫就越麻烦,南辕北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发现有困难而且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赶快收手,还来得急。 2、如何制定写作计划?用不着太细,但时间表是要有的。本来有4、5个月的时间,最后却是3天之中草草完成,其结果可想而知。 3、哲学论文是怎样的东东?这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哲学论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就哲学史方面的论文而言:一篇哲学论文可以是叙述和分析哲学家思想的,一般说来初学者或者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这样写作的居多。实际上,这是基本功。能够把哲学家的思想说清楚而且有自己的分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你对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非常熟悉,而且对哲学史有相当的了解,这样才能把哲学家的思想放在历史和现实上去分析。这类论文写不好就是流水帐,要想写好,需要有“问题”。在哲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找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或者有意思的学说。一篇哲学论文也可以主要是分析哲学家思想的意义的,前一种类型是“史”,这一种类型是“论”。这种类型的论文比上一种难,因为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而往往我们没有太多自己的思想,或者不能说出来很多自己的思想。所以,最好写成“史论结合”式的论文。问题、内容、意义、局限、分析……比较好写,也比较容易写好。再说,哲学论文也可以是写一个人的,也可以是写一个学派的,也可以是分析一个一般的哲学问题的,也可以是梳理一个哲学概念的…… 我的经验,论文要有统一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论述,论文要有起、承、转、合,换言之,章节之间段落之间,要有过渡。这样论文才是一个整体
2. 哲学心得怎么写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
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
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
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
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
3. 求助:哲学随笔应该怎么写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友谊》。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在这五十八篇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出各有各蕴涵的深远意义,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我们可以将这本书读多几遍,必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 作文,学哲学用哲学.怎么写
选择一棵树,才会开花,选择一棵草,只会枯黄.梦想,顾名思意,梦中所想象的,梦想中的事物可能真实,可能虚幻,可能一生都无法实现,可能明天就会拥有.梦想是深不可测的,一但有人掉入其中,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梦想仅仅是玩乐而也,不能当作大树的树干,用来支持明天.理想却与梦想相反,它好比眼前的路,虽然凹凸不平,但站得住脚跟,虽然一望无际,但能清楚地看得见一小段路程.在理想的大路上,有时会有许多洞,这些洞会拉住年轻人的脚跟,使他们未完成理想就迅速变老,还有的洞里长满了青苔,掉进了便爬不上来,许多人忘而却步,许多人却勇敢前进,那些站在终点的人,往往是兴高彩列,神采飞扬.理想不是玩乐,它背负着明天的使命,今天的努力造就明天的成功,所以理想是树干,鼓励我们向上长.现实没有梦想的华丽,也不会有理想的激动人心,它仅仅只有一个架子,上面有全世界的人从这儿走到那儿,我们正在学习,学习如何爬,怎样爬,比赛比谁爬得快,谁爬得高,都希望自己爬上顶峰.在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树叶,树干,树根 梦想是鲜嫩的树叶,站在树的最高峰,但每年都会枯黄,又会每年发芽.理想是坚固的树干,立持着人生,只坐永不停息地上长,上长,它的眼睛,只地盯着广大的天宇.人生则是灰色的树根,但也是它,树立了理想,生长着梦想它是一切的根基,一切发展的源头所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人生的起点.助跑之时需要一根适合自己理想的树干,一但树干过粗,它就只能沦为梦想.把一片叶子埋进土壤不会发芽.记住,选择一棵树,才会开花,选择一棵草,只会枯黄.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叶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是因为背景的不同而使得露珠有了不同的色彩,但实质上它就是一颗普普通通的露珠.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时下,在大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着时尚的花衣女郎,打扮前卫,靓丽.然而其中有些人却张口就是污言秽语,将手中的垃圾随意丢弃.这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很难让人与他们美丽的外表联系起来.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因此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一味地关注而忽视内在的东西.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本质是万有引力的吸引而造成的.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由此现象而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假说.哥伦布环海旅行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有许多的年轻人非常羡慕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因为他们有些众多的追求者以及喜爱者.因此这些年轻人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明星,受人追捧.然而他们只看到了明星们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却不曾想过舞台之下,众多的明星所付出的努力,流下的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名副其实的.美丽的外表并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苹果落地的表象蕴藏着万有引力定律的奥妙;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并非“天圆地方”;台上的光辉,台下的汗水……透过生活中种种的表现,认识其本质的真象,这能够令我们更清晰,明智地认知世界.。
5. 哲学论文 怎么写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探析
法哲学是用哲学的方式对法或法权进行的思考、反思和追问,亦即是权利哲学或法权哲学,它具有法或法权的本体论性质。而法律哲学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法律的一般理论进行哲学思考。法理学则是关于法律的一般科学。康德、黑格尔就曾对法哲学及其研究对象有过明确的解释,康德认为“法理学''和“法哲学是不同范围的科学。“这种实在权利和实在法律的实际知识,可以看作属于法理学按这个词的原来含义)的范围",而“关于权利和法律原则的理论知识,不同于实在法和经验的案件,则属于纯粹的权利科学"。①康德所说的“纯粹的权利科学可以认为是“法哲学",也就是法权的科学。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开篇就给法哲学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法哲学这一门科学以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为对象,"并强调“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圆马克思对什么是法哲学没有明确的论述,但通过他的法哲学批判著作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法哲学就是关于法或法权的哲学反思,是关于国家和法或法权的一般原理。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从社会存在论的角度批判了近代法哲学。
近代法哲学思想可以分为:古典自然法哲学和德国古典法哲学。古典自然法哲学形而上学地预设了一种超验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的正义原则,即自然法和自然权利,而实在法被视为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反映或者分有着自然法的正义原则,在寻找法或法权的终极根据和天赋权利的道路中,古典自然法哲学在自然法与实在法、道德与法律、权利与义务、应然与实然之间陷入了二元论的对立之中。
例如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托马斯·霍布斯认为,自然法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是永恒不变的。国家(霍布斯称为“利维坦”)按照自然法的要求,制定法律,谋求和平和进行公共防御。约翰·洛克认为,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但是这种自然状态中缺少众所周知的法律,应该通过缔结社会契约来建立政府,政府需保护和尊重这些自然权利。而德国古典法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绝对观念的基础上力图以“思有统一"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自然法,但他没有离开法的形而上学根基,反而构建了更加庞大的法的形而上学体系。所以我们说近代法哲学是法的形而上学,因为它以私有财产为已有的前提,不批判、不否定这个前提,并在“市民社会”和“政治解放"的范围内从形式上建构自由、平等等法权体系,离开法的现实基础,跳出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抽象地探讨法权问题,因此可以认为近代法哲学是法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法哲学可以说是对近代法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这种批评所面对的对象必然是整个近代法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法哲学的成果和遗产。所以说,在马克思法哲学的发展进程中,就有一个早期深受近代法哲学主要是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融合成“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哲学观的过程,但面对物质利益这种哲学观无法解决,所以马克思就开始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就开始了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历程。马克思对近代法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颠覆过程是艰巨复杂的。其间大致经历了对法的形而上学的一般哲学批判,对法的形而上学的深入批判,主要是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解剖,最后是社会存在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以及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彻底颠覆过程。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正是在这种一步步地批判、深化批判、最后颠覆近代法哲学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在“感性活动”或“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也就完成了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但马克思对法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历史的、辩证的,在否定中有肯定的理解。故在研究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就要注意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问的区别和马克思法哲学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间的界线。
来自:标准论文网,原文: